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贲庆鑫 《活力》2011,(22):55-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对于一个学生,或是普通人知道这个就已经足够了,但作为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情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学者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就是太浅薄不过了。我虽然不是学者,但却是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膏年,因此,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他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反对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认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和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这是从来没有动过的。马克思早已故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历史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唯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就是一项永恒的任务。本刊发表的许善达同志的论文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理论探索,他对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理论的理解对曾经长期使用过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理解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政治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学术讨论上充分发扬民主。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重大争论实事上与什么是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有密切联系。本刊发表许善达同志关于对马克思主义使用价值理论的新认识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解决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重大争论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黄克荣 《活力》2011,(1):138-138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辉煌成就.都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充分表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得如何,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带头弘扬这一优良学风。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应贯穿其理论内核和内在逻辑,即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应该具有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活的不断生成的、不断在吸收各种、人类思想精华的历史中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理性分析、批判、建设和引领作用的当代性。要注意克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同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推向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我党早期领导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提出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这为党在后来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创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应用在哪些方面,各呈现哪些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会以怎样的模式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雷 《中外企业家》2012,(10):97-1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实践的角度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历史经验及其启示中,"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它们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是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群众双方掌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给中国共产党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非凡里程、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5.
孙继红 《企业导报》2011,(6):260-2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创新——中国模式的研究,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秦惠艳 《活力》2023,(15):22-24
理论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先导。在推进理论创新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基本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为世界革命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的85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85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不断进行总结的85年。在新世纪,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既能深入探索其基本规律,又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要防止借创新之名,人为截断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的继承发展关系。本文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用辩证、历史的方法研究和谐理论的方法论问题,特别是发掘那些在以往历史实践中长期被忽视或误解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新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