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概括介绍了导电油墨的主要成分、类别及应用情况,阐明了导电油墨在印制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无机型、有机导电高分子型和有机金属分解型等不同种类导电油墨的导电性能和优缺点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导电油墨研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导电油墨的研究现状,指出提高新型导电油墨导电性能、改进其印刷适性以及降低制作成本是今后的主要研发方向。在已出现的各种新型导电油墨中,纳米金属导电油墨、有机高分子导电油墨、有机金属分解导电油墨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点,有望成为将来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铜导电油墨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进行喷墨印刷形成铜导电层,并研究基于铜络合物的铜导电油墨与柔性基材的相关性。本研究首先采用氧等离子体对PI薄膜表面进行改性,以测试接触角来表征改性前后薄膜表面性能的变化。通过优化等离子体反应参数使接触角降低。再利用喷墨印刷在改性前后PI薄膜上沉积铜导线,在200℃氢气环境下进行热处理,印制铜线发生烧结而收缩。采用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XRD)、非接触式三维轮廓仪和四点探针分析铜导线形状、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及电导率。结果表明,经氧等离子体改性的PI基材上可成功沉积具有纯铜相的连续铜导线且具有良好的烧结微观结构,同时确定了铜导电油墨与基材表面性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液相化学还原法,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保护下,利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制得了较高浓度的纳米银悬浮液。经过对表面张力等参数进行调整,将得到的纳米银悬浮液制备成喷墨导电墨水,上机打印。用数字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四探针测试仪对不同打印次数的样张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重复打印2次以上的样张其印迹具备导电能力。将重复打印的样张进行水洗处理、低温热处理和激光扫描处理后,发现其导电性能均可得到提高。重复打印3次的样张经激光扫描处理后导电性能最好,其方块电阻平均值由处理前的270Ω/□降低到4Ω/□。  相似文献   

4.
如何制备出既具有较高电导率、又保持有机纤维良好力学性能的导电纤维,并实现其规模化生产,一直是业内研究人员努力解决的课题。我们采用一种简便的后处理方法制备出聚氨酯基导电纤维,具有导电率高、导电成分不易脱落、导电性能持久、弹性性能高和手感柔软等优点。这种新型聚氨酯导电纤维与织物除了具备传统的抗静电与电磁屏蔽功能特性外,还在多重响应传感器、能量存储、金属离子吸附和催化去污以及军事伪装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近日来,由武汉三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能在PET薄膜上印制电路板的水性导电油墨在武汉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产品具有附着力强、电阻率低、导电性能稳定的特点,固化温度在100℃以内,  相似文献   

6.
对于PEDT材料,其是当前新型的导电聚合物材料,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在本文中对PEDT材料的导电机制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该材料导电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尚没有金属油墨可以在室温下只通过印刷步骤便形成导电图案的技术。例如使用纳米金属油墨在塑料电子产品上印制导电图案,必须进行额外的烧结处理,通常是通过加热至高温来实现。在烧结过程中,形成图案的纳米粒子(NPs)发生团聚以形成连续的导电层。近年来,发展了很多新型的烧结工艺,如微波、激光烧结,脉冲氙气、电子或化学烧结以及等离子烧结等,但是这些方法通常需要高成本的设备以及复杂的预处理或后处理工艺。因此,对于油墨而言,尚需研究的课题是,印制后无须额外烧结工艺即可获得高导电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一种硅烷交联架空电缆用的聚烯烃半导电复合物。其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等可以和硅烷交联半导电复合物相媲美,在制备无需交联聚烯烃半导电复合物的过程中,使用聚烯烃树脂与一种包含π键超导电炭黑、硬脂酸盐、润滑剂等的体系。该复合物主要用于低压)硅烷交联架空电缆的双层共挤生产,作为硅烷交联架空电缆用的半导电内屏蔽料使用。  相似文献   

9.
可剥性导电塑料在静电防护包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可剥性导电塑料的配方、制造工艺及涂数方法。可剥性导电塑料,是利用可快速凝固的溶剂型可剥性导电塑料作为外包装和封闭材料。利用导电碳素纤维的导电功能,使其产生防静电屏蔽作用。具有封存工艺简单、成本低、防护时间长、效果好、启封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新兴篇     
国外新型防火特种纸;导电油墨能导电;油墨测体温;带香味的纸张  相似文献   

11.
以具有低玻璃化温度的聚合物,如PET为基材,采用喷墨印刷法及旋涂法沉积含银金属有机油墨,经UV光固化及对苯二酚溶液处理生成银导电层,此过程在室温下进行,用时不到1min。结果表明银导电层的电导率是纯银的10%。本文也测试了沉积银导电层后PET膜的机械稳定性,发现电阻随着应变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经过12000次变形试验后其电阻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UVPU)和水性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WEA)两类预聚物的共混性能。采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环境扫描电镜等仪器分析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光固化速度、固化膜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及成膜的截面形态。研究表明,两类预聚物的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紫外光固化速度快。在WEA中加入20wt%的UVPU固化成膜,断裂伸长率可提高1.5倍,光泽度是100%UVPU固化膜的1.23倍,但拉伸强度有所下降。电镜观察表明,两类预聚物分子之间能够相互聚合,形成类似网络互穿的结构。该新型共混体系在印刷光油和印刷油墨连结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碱性电池导电防腐涂料中原材料的选择、配方的设计,其中树脂的选择和用量至关重要。导电材料使用的是石墨和炭黑的混合体,m(石墨)∶m(炭黑)为3∶2,这一混合体与树脂的配比是100∶24(质量比),涂料经过三辊研磨机研磨4次,细度为10μm时导电率最佳,耐碱性最好,可以满足碱性电池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数读天下     
《中国包装工业》2014,(9):10-11
近日从北京印刷学院获悉,国内印刷业在推进绿色环保印刷、绿色环保油墨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突破。由北京印刷学院研制的环保型水性凹印油墨,填补了我国在水性塑料凹印油墨及水性水松纸凹印油墨领域的空白,可提高我国塑料包装产品及香烟的安全性。目前,该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进程,预计2014年底投产。2015年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印刷天线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成本低,但性能不如金属天线标签。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印刷天线的性能则可替代金属天线。阻抗越低印刷天线的性能越高,而阻抗又取决于天线的厚度和导电油墨的阻抗。为了研究油墨紧度和粗细对阻抗的影响,制备了不同线径的印刷天线。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压实印刷天线线圈,阻抗降低40%以上,而电感和电容则维持不变,且印刷天线经压实的RFID标签识别距离明显增加。此外,测试了试制的印刷天线RFID标签,结果表明识别范围已经可以与铜质天线媲美,且发现RFID标签的信号读取范围不依赖于标签的几何形状。稳定读取范围的存在使低精度印刷天线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从而可降低标签制作成本。  相似文献   

16.
油墨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不过它也将要开始传承一些新的东西了,那就是电流。不要惊慌,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因此而在阅读时触电,而是说我们可以用某种油墨来代替电线,电路板,电池,以此降低用电器的成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水性UV涂料的发展。首先介绍了水性UV涂料的基本性能和独特优势,然后简单介绍了水性UV涂料的发展历程,之后,通过分析水性UV涂料的相关性能,重点介绍了水性UV涂料在纸张、木器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水性UV涂料在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印刷技术参与到RFID标签制造中去,这将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随着印刷工艺参数研究的不断深入,导电油墨配方的不断改良,必将使印刷技术在RFID标签制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环保型水性树脂在印刷及涂料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溶剂型油墨相比,由于水性油墨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较低的干燥速度,容易发泡,pH稳定性及不同的黏度特性,使水性油墨的研制非常困难。但随着化学和印刷工业的发展,水性油墨将逐步取代溶剂型油墨。本文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等水性树脂为原料,正丁醇为溶剂,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二甲基乙醇胺为pH调节剂,通过溶液聚合的方式得到丙烯酸树脂。合成的丙烯酸乳液与纳米二氧化硅通过乳液聚合的方式得到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丙烯酸乳液,并且利用此乳液制备水性油墨。通过动态光散射仪与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粒子的分布及表面形貌,并且还研究了油墨在玻璃板上的附着力及油墨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20.
水性UV固化油墨电导率和吸光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水性UV固化油墨连结料溶液中颜料与溶液电导率及吸光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颜料的加入均导致水性UV油墨连结料溶液电导率和吸光度的增加。吸光度的增加可以认为是由于颜料颗粒在该体系的竞争性吸附中优先吸附了水,而颜料大量吸附水,有利于提高印刷后墨膜的干燥效率。电导率增大是由于颜料中存在杂质。如果颜料中含有大量杂质,可能会产生色差,这一点对于高档印刷应该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