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加入WTO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就业弹性变化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入世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来看,WTO对就业的影响在方向上和目前就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一致,这就决定了入世对就业不会造成净负面影响,但分三次产业来看,入世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是受入世影响和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但农业因此而损失的就业机会中相当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极小一部分,约占0.7-1%左右,入世对农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收入而不是就业上;入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有正有负,这要依具体工业待业特点而定,但增减相抵,入世对工业就业仍然具有增加效应;最后,入世将大大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是中国入世最大的收益者。 相似文献
2.
涂淼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8):15-20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借助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受经济基础、数字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对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有限;综合比较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后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术供给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正处于不断增强态势。据此,研究提出未来应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探索就业优先政策,弱化数字经济“就业破坏”效应。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研究——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由于自身素质不同,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对旅游发展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并且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有差异。通过利用对应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中,打工获得的薪金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为农家乐提供农产品获得的收入对农民增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
5.
6.
入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将使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入世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同时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都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加入WTO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农民来源于大宗农产品种植的收入将减少,工资性劳动报酬仍将增加,但增速将减慢长期以来,种植业是我国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中有43%来自种植业。我国农业的最大特点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1.2亩左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使得种植业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我国在入世谈… 相似文献
7.
利用结构变化值和结构调整速度对民族地区1978-2010年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产业演进规律,但对第一产业倚重较大,对外生政策冲击敏感度高。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反思并调整当前重工业化的第二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将面临世界市场的直接冲击与挑战,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都会给农民收入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入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后,随着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对我国弱势农业的生产和农民收入将造成重大的冲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它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一、入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入世是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转折,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都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1、农民工资性劳动报酬将增加,但增速将减缓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元,其中… 相似文献
10.
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实证分析改革过程中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偏离通常的生产率估计的方法争论,采用历史事实描述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实证分析中多阶段估计的累积误差。 相似文献
11.
对区位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讨论后,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考查了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状况;探讨了混合样本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并据此分析了2002-2010年我国收入差距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06年前区位基尼系数单调上升,2006年后区位基尼系数单调下降,说明近年我国经济活动集聚与扩散的拐点出现在2006年;而在2002-2010年收入基尼系数表现出波动上升的特征.研究认为,我国经济格局变化对收入差距演变产生滞后影响,相比于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缓解收入差距扩大显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已经演变成具有\"二元\"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差异不能仅仅用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解释,它还与城市政府的选择性管制有关。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取消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限制,但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制度实行的隐性、间接管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外来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从政策角度对我国农民收入现状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直接目标已经由以往的以增产为主逐步转向以保证农民增收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民收入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是绝对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逐步加大。笔者从政策角度对我国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农业政策效应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5.
Matthieu Clément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6,11(4):608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has argued for a long time that income mobility could attenuate the degree of cross-sectional inequality by offering peopl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i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Using the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from 1989 to 2011, we measure income mobility as the degree to which longer-term incomes are distributed more or less equally than yearly income. Five main results are emphasized. First, there is strong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that partly offsets yearly income inequality. Second, income mobility has decreased since the 2000s, indicating that income distribution is becoming more rigid. Third, mobility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ransitory income fluctu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two tails of the distribution. Fourth, income mobility has an equalizing effect on income distribution. Fifth, we show that non-agricultural income mobility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over the period and that its equalizing nature has also rece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agriculture sector in rural China was a crucial factor in explaining the increase in rural inequality until the mid-2000s, we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generalisation of such non-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partly accounts for the decline in rural inequality observed since the mid-2000s. 相似文献
16.
分析贵州不同类型家庭外出务工对家庭的影响,发现夫妻共同外出务工家庭多以进工厂的方式外出打工,他们收入要高于户主单独外出务工家庭收入,而夫妻共同外出打工对留守老人与儿童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户主单独外出务工的家庭。 相似文献
17.
农户收入结构效率变动能够综合反映市场化进程中农户家庭经营结构、规模、效率的走势。实证表明,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各业上的效率存在差异性,其中高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家庭经营中的效率高于中低市场化程度农户;而中低市场化程度的农户在外出劳务上的效率高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同时,各业TFP增长的差异性使得中低市场化程度农户的非农业收入增长率较高,而高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农业以及外出劳务收入上的增长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2000—2012年中国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测度了全国和各省区的城乡居民在收入结构中分项收入上的差距对其城乡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省际层面来看,城乡居民在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的差距较大,与城乡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不一致;不同分项收入对总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不同、影响性质相异;城乡居民在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上差距的拉大是导致城乡居民总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经营性收入差距的缩小可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总收入差距。最后提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