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我国的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有着复杂的关系,随着经济的高增长,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本文通过对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并有效结合近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改革开改二十多年来.西安市经济发展大致呈现出三个起伏波动较大的"马鞍形周期",其具体表现和时间段落为1978-1981。1982-1990,1991-1999年。一、经济运行与物价配比特征整个物价体系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改革的重点是以国家政策性调价为主,调整了农副产品购销中极不合理的部分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4.5%,是前30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大众媒体依据新闻价值进行的选择性、客观性报道,本身就是促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之一,大众传播强大的传播效果和两级传播的特征将影响市场主体的预期,引导外部资金介入农产品流通环节,说服消费者接受高价农产品,进而推助农产品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价格函数随时间变化引起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规律。主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讨论了价格波动的蛛网模型、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差分方程模型。对各模型进行了定量求解,并进一步具体讨论了这三种模型的价格波动周期解及稳定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住房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研究住宅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对消费者购买时机选择、调控政策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以住宅市场收益率的变化来衡量住宅市场价格的波动,采用2006-2016年上海市新建住宅和二手房月度收益率时间序列作为样本,通过构建GARCH族模型对上海市新建住宅和二手房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新建住宅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但不存在显著的集聚性、非对称性以及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二手房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即二手房市场本期或过去若干期的波动较大时,未来几期的波动也会很大,反之亦然;二手房市场价格的波动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及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宝伟 《改革》2008,(3):98-102
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造成国际流动性膨胀.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加剧了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情,国际短期资本会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并带动国内资本的投资热情,造成国内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具有虚拟特性,而且我国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结构和制度调整期,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会给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严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69-173
文章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旅游市场价格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危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助于解决旅游价格诚信缺失这一阻碍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痼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和原因,研究了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机制和渠道,同时提出了应对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日本1985到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评估日元汇率的波动对日本物价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汇率对进口物品和出口物品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汇率的异常波动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思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应以日本为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98年~2005年间的数据对我国资产价格波动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将导致股票价格产生波动。随后对资产价格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银行拆借利率和贷款额在资产价格波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货币供应量对银行拆借利率和贷款额都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它是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动机。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资产价格波动理论的正确性,并认为当前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房地产价格随机波动与评估、抵押风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一个房地产相对价格的分布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房地产评估的系统风险和抵押贷款的风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春林 《改革与战略》2011,27(8):125-128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文章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成功经验,认为中国必须从完善战略规划、市场需求、财税政策、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以及市场法律监管等方面入手,寻求解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