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实时报道和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如不及时处理将会不利于政府部门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政府部门应当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正视新媒体在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舆情发现处理机制,建立新媒体监管体系,同时丰富政府网站内容信息并及时更新,从而为公共危机的管理提出多样化的对策与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戴俊才 《商》2014,(34):202-202
本文根据事件的传播过程,探索微博舆情传播与监督的一般方式,梳理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建立起微博舆情的传播模型。希望通过这个模型达到让信息传播更快、效率更高的效果,使得危机事件能够更好更快的传播出去,让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事件群体对于舆情的应对和管理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为民 《中国报业》2022,(15):36-38
一个热点事件引发网络舆情是融媒体时代常见的现象之一。网络舆情研究既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需要,也是做好网上舆论引导、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现实课题。本文以蚌埠女子遛狗引纠纷事件(网称“徽州宴事件”)为例,剖析网络舆情的特征、发展阶段,提出有效处置策略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建设全面应急信息平台,规范应急信息传递制度,健全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民众进行有效防范和自救。地方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传媒作用,及时、主动、准确、客观、全面地向媒体发布信息,以满足社会民众获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论群体性事件与政府网络舆情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过程无不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谣言往往会导致公众恐慌甚至群体极化,使事件趋向复杂,影响事态发展。随着移动媒介的变革,谣言的传播更为快捷,跨媒介渗透率更高,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科学有效治理谣言有助于化解舆情风波,维护公共舆论的正向功能,促进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贫富差距过大和阶级固化、利益纠纷、官员腐败、公众表达渠道不畅、维权意识与法律素养不匹配等。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的"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扰动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有关工作,以减轻和避免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法治观念;健全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畅通社会公众舆情表达渠道;增加政府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快速开展处置活动。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各类信息飞速传播,特别是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网上往往会出现多个版本的说法,混淆视听。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言对社会的危害,提出把握舆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究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如何及时分析舆情、准确引导舆论,在公共新闻事件中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求高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应急处置系统,以便积极、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所构建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应该包括监测模块、汇集模块、分析模块、警报模块、预控模块等五大功能模块,将系统的目标、过程确定与模块分析分别运用于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朝着可控方向发展,形成了有效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是辅导员群体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站在高校各类网络舆情风暴中心的辅导员,要使自己成为急先锋,善于分析判断网络舆情,找到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处置方法,将高校网络舆情扎实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当中。本研究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实际案例,从辅导员工作内容出发,提出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演化过程与遗传算法中遗传操作的相似性,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演化的循环渐进分析,详细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形成、舆情观点的交融、舆情主题的变异及舆情关注点的获得过程。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在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此提出政府舆情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为舆情管理者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监管调控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政务微博以其即时、快速、使用方便的特点,在政务公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务微博的功效,提升政务微博问政能力,应认真解决当前政务微博运用中存在着的缺乏规范化管理、社会影响力不足、对事件的跟进不够、问政效果较弱等问题,对政务微博的功能准确定位,并实施集群化整合,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加强与政府网站的有机结合,开展政府和部门微博应用绩效评估,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全媒体应用能力,增强政府、公众的互动交流,营造积极向上、宣传正能量的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发表舆论观点的媒介。网民的评议往往会成为舆情压力的产生根源,近而形成网络舆情危机。针对这一危机,政府有必要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网民做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向常态化发展并设立监管部门,实施危机预防。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矛盾的多发期,一些矛盾处理不当会导致群体性公共危机。本研究总结了公共危机产生的种类与原因,归纳了政府积极传播对化解公共危机的作用。通过对公共危机中有害信息传播规律的分析,并联系我国当前的传播现状——传播理念、方法、方式滞后;传播渠道协同性差;政府与部门之间无法信息共享;传统政府组织结构传播效率低,提出了改善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传播需要改造传统的"政务流程";完善危机政府传播机制;构建政府传播的电子政务平台。  相似文献   

15.
COSO框架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务之急是营造强烈的内控氛围,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急体系,加强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划分,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加强对实物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内部信息传递通道,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合理设置内控考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张权  钟飚 《商业研究》2012,(3):53-59
基于1994-2008年的数据,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公共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是城市公共支出的Granger原因,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城市公共支出却不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城市政府在安排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城区分布,以及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等政策选择时应考虑城市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我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危机事件应对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规范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共同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已经确立,但还存在着法规体系不健全、应急法制的实施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应急管理的法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我国应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职能部门执法监管力度,使危机管理工作逐渐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复杂性科学管理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学兵 《财贸研究》2010,21(2):76-81
公共管理熵(PM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之中,研究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公共管理系统衰退等。公共管理熵是决定公共管理系统不力或失败的根本原因,要确保公共管理系统成功,就应延缓或降低"熵"增并强化"负熵"的流入。  相似文献   

19.
政务公开网络平台,是依托互联网实现政务公开、满足社会公众服务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它直接面向社会公众,具有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和贴进群众生活等特点。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监督作用对于政府管理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采取由形象展示向便民服务转变;增加沟通交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公共信息服务与企业网站的联系体系;加强监督,建立网络平台的保障机制等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creased calls for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 market orientation even 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degre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ts effect on performance and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ree Australian states is considered. Results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evidence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are draw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