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可小看了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能否将数以亿计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是兴国富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应及时进行功能调整,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农民工"现象,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其原因是与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步转变为城市市民不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分两步走。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的思路:深刻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长期性;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压力;积极引导农民"兼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4.9亿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者只有3.2亿,1.8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其他地区与产业。如果按我国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计算,我国现有15.9亿亩耕地仅需1亿劳动力,就是说还有2.4亿劳动力还存在潜在失业。引导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危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问题.这需要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别需要在法学视野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以利益为理论基点,在对"民工荒"现象有所诠释和成因剖析,并进而构建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如何转移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随着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市区。山城"棒棒军"便是这个流动大军中最典型,最具地方特色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牛玲 《中外企业家》2020,(4):106-10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新常态"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趋于稳定,资本市场构成逐渐成熟,这就促使着我国经济发展要向高新型、创新型企业进行转型。这种转型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型人才劳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仍旧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流,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而城市有效劳动力缺失以及无效劳动力过多等问题。本文将集中探讨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且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的调研数据,分析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不和谐化的表现,结果发现,经济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催生"妇老农业",农业后继者不足;社会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转移劳动力难以融入输入地和转移劳动力家庭和谐度低;环境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输入地"大城市病"的出现和输出地化肥、农药污染严重。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重视农业、农民贡献,培养农业后继者;加快体制改革,消除转移效应和谐化的制度障碍;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促进转移家庭和谐;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城乡间公共服务差异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深入分析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对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缓解大城市  相似文献   

10.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我国客观实际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并用以分析"民工荒"现象,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农民工工资下降和务农收入提高外,农民工工资兑付风险、心理成本和信息成本偏高也是引发的重要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劳动执法力度,降低工资兑付风险;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减少信息成本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曹明 《企业活力》2011,(7):48-53
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河南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农民工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新特点显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岗位、方式日趋稳定;河南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在"十二五"及中长期时间内,河南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转移流动就业的形式仍以流动型和定居型存在;"刘易斯拐点"的迹象即将显现;从长期看,到"十三五"末,河南农村劳动力供给将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二阶段。劳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春,我省各地中小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各行各业员工短缺的新闻报道不断。日前,笔者走访我省的几个城市和部分农村,发现各类招聘广告满街飞,店面招工、招聘牌子随处可见,即使是劳动力输出地(农村)的民营企业也出现"招工难"现象。调查表明,我省2012年初春依然"用工难"。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磐安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农村人口180664人,农村劳动力109907人。1983年从东阳分县以来,磐安县委、县政府正视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容量小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大力宣传、发动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地改革开放、农民脱贫之富的重要途径和产业来抓。到目前为止,劳务输出到县外从事非农产业有453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从事各种加工工业者36636人,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8,(12):18-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贫困人口有所减少,但反贫困任务依旧严峻。尤其是作为我国贫困聚集地的农村,贫困问题呈日益复杂趋势。由于传统的扶贫治理方式存在"输血式"、"漫灌式"等不足,治理效率较低。因此,为创新改进扶贫工作,我们提出"互联网+"精准扶贫,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实现农村贫困群体科学识别、供求精准匹配、扶贫全程高效监管。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扶贫网络平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阶段协同推进扶贫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解读“民工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但从2003年开始却传来一个异样的声音:从深圳、东莞等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开始,蔓延到闽东南地区,再发展到浙东南和整个"长三角"地区,到2007年,京、津、沪、湖南、江西等省市也陆续出现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招工难、缺工现象,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颇具特色的现象--"民工荒".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扩大再就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对本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情况报告入手分析,总结出历史与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社会保障、产业结构五个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给出了改善劳动力转移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如何深化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实行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吸纳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并存的进程中,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民工潮"汹涌而来,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发布的主要数据显示,至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亿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亿人.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在1.5亿以上,80%的农村家庭有人在外打工.然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却严重滞后于农民工的大幅度增长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一直将重点放在城镇,而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仍然徘徊在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20.
虽说“代人加工”模式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永久性的发展方向.但针对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现实状况.走加工业之路却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