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加快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成为当下振兴龙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已形成区域性品牌效应,但冰雪旅游文化产业融资以政府为主导,融资渠道狭窄。景区类资产证券化迎来政策红利期,对于盘活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长期融资成本,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黑龙江省应抓住机遇,推动冰雪旅游产业资产证券化,助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可以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促使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积累和传导.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在系统性风险积累和传导中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结论.通过深入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基本功能以及基础资产在系统性风险形成中的作用,从基础资产和证券化产品两个渠道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如何促进风险传导.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在短期和长期所采用的品种及基本模式、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组合标准、基于“监管特许权论”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机构的设立以及对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ccutides,简称ABS)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活动之一.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人们对于资产证券化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资产证券化有了相当程度的怀疑.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践的全面展开仍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点.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正确推行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谭琦  张萍  熊婕 《金卡工程》2008,12(9):95-95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已进入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我国探索并积极实施资产证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证券化本身的风险性和我国经济、法律体制不够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一些问题和障碍,使得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入手,分析了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原理,指出了目前中国法律环境开展专利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冲突与缺失,认为信托型SPV是最适合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韩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改革的特点和经验,结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总结提出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完善资产证券化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关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市场基准建设.  相似文献   

7.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中最具意义的创新之一已被众多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从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意义上,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必然趋势.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基础上,构架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思路,对实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推出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夏斌  葛经纬 《征信》2011,(5):79-82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化解流动性风险,更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键结合点.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及运行流程,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现阶段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技术,对现阶段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许多优质的项目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原因,银行肩负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和历史沿革,探讨了适合我国选择的证券化资产,在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现实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有两种类型: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二者受不同部门监管,在不同市场上流通.前者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后者由证监会监管,在交易所市场交易.这种安排是由中国债券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具体情况所决定的. 信贷资产证券化采取特殊目的信托(SPT)模式,而企业资产证券化创造性地采取了"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这与信托机构受银监会监管的现状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由信托投资公司作为通道,其产品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被分为三档或四档.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的基础资产为企业的债权类资产或收益权类资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天然联系,本文认为金融市场较高程度的发展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条件,资产证券化将有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2.
郦勇强 《财会学习》2016,(19):224-225
小额贷款公司自2008年发展至今,融资约束仍然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而现有的融资途径都缺乏可持续性.资产证券化作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资产存量的结构化融资模式,其本质是将企业未来可预见的现金流提前回收,增加企业运营资金,提高企业价值,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等.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融通资金,促进自身发展.本文将对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现代金融改革创新的产物,对释放银行沉淀流动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本文在对青海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预计意义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青海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4.
融资瓶颈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规模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证明,资产证券化是解决汽车金融公司流动性的有效途径.我国处于尝试阶段,目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对资产证券化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探讨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引入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其次结合上汽通用案例分析国内存在的不足;再次从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进行理论分析;最后从管理层、汽车金融公司、相关参与主体和金融市场四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美国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来,它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得以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可以拓宽其融资渠道、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和调整收入结构,但也要支付相应的信用增级成本和中介费用.最后提出了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广泛应用于银行信贷领域,不仅有利于银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在化解不良资产方面有突出功效,故已成为当代世界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历史经验和运作方式,结合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实际,比较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的各种观点和主张,探讨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途径.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证券化信贷资产选择、定价、会计处理、信用提高和销售对象确定等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有利于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办法,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出于融资的需求,资产证券化登上历史舞台。可用于证券化的资产包括信贷资产、不动产和知识产权等。资产证券化注重对资产信用价值的利用,促进了资产价值的流动,实现了资产价值最大化。在资产支持证券的流转过程中,传统法律规则多处被突破。资产证券化体现了现代商法的特征。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应加快资产证券化的立法进程。次贷危机虽使资产证券化受到质疑,但如果选择优等资产予以证券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证券化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李佳  王晓 《海南金融》2012,(1):29-32
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可以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促使金融风险的形成、积累和传导,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在金融风险积累和传导中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结论.本文深入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基础资产及基本功能在金融风险形成和传导中的作用,并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对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品种、基本模式、基础资产、评级机构以及监管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它以其自身的优点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我国少数商业银行也展开了试点工作.然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证券化产品在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都制约着其发展.文章主要以次贷危机为背景,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研究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为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增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增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从本次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有时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本文依照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条主线,来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