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经济新闻自然是报道的中心和重点.但是,从读者阅读心理上看,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好看.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者的目光.固然,经济新闻有它的特殊性,报道本身专业性太强,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让经济新闻"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李颖江  杨军 《活力》2011,(2):115-115
众所周知,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的经济报道,一直是各级地方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写出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使经济报道变得厚重起来,成为有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接近性的新闻作品.另一方面我们要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和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让经济新闻活起来,使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李志杰 《活力》2005,(5):225-225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它是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而非简单的现象报道。社会经济新闻是以辩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和“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4.
宋南剑 《活力》2004,(4):122-122
顾名思议。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政策,经济规律和经济生活的报道。经济新闻的写作,专业性很强,记者难写,读者又难以读懂。那么,如何能写出生动,变艰涩为通俗呢?  相似文献   

5.
姚自强 《活力》2012,(21):113-113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看着电视和碟片长大的人们成为主要受众群体,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看见"就成了新闻写作的目标之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地涌向读者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注意你的报道,"令读者在乎"你的报道,是所有记者从业人员都将面临的挑战.钟新同时认为,只要按照这两条去进行新闻写作,记者就可能写出获新闻奖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施虹 《活力》2004,(8):125-125
对于一张把读者定位逐步转向高端人群的报纸来说,有深度的报道在某种程度决定着报纸的定位和层次,所谓“高度决定影响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这其中,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读者不爱看工作性报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容上以部门和单位工作经验、成绩为主,对自己用处不大;二是形式上大都空洞生硬,只见工作不见人见事,缺乏可读性。工作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来自工作;工作角度不是新闻角度,但从新闻角度来看工作.同样可以寻找出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我们不妨做一点“加减法”,改进党报的工作性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孙英 《活力》2011,(7):197-197
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如果有失实、虚假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  相似文献   

9.
孙秀霞  任丽凤 《活力》2005,(5):232-232
现在,一些做经济新闻的记者都感到,经济报道是越来越难写了,读者的目光很难在你的稿子上停留。群众反映,一些经济报道没有真正做到“三贴近”,甚至产生“外行看不懂,内行不要看”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呢?  相似文献   

10.
刘韶华 《活力》2012,(2):154-154
现场短新闻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它是记者、通讯员和其他作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写的、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使读者读过以后,犹如身临其境,可见,可闻,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1.
李云娣 《活力》2011,(2):86-86
经济新闻是以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为内容的新闻。 《中闰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显得日益频繁活跃,经济生活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新闻的采访,实现经济报道的新突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一、经济新闻的特点以经济报道为己任的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应是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等。经济新闻有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活力》2011,(8):246-246
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媒体的经济报道尤为重要。那么,始终处于经济报道劣势的生活服务类周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至关重要。贴近读者、贴近群众。使得一个时期以来生活类报纸在与其他报纸的竞争中后来居上,独领风骚。短、新、快、活,成为生活类周报新闻的特点与优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了生活类周报的劣势。对可读性、服务性的狭隘理解和追捧,使得这类报纸往往只关注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和生活服务类新闻等。而对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并能及时反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动向,满足滨者思想需求的报道往往不够。  相似文献   

14.
李健鑫 《活力》2012,(7):54-54
现场新闻追求的是在第一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让读者及时、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因此成为各大主流平面媒体越来越重视的焦点。对现场新闻来说。应该在准确的基础上突出细节,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将读者带到新闻现场。  相似文献   

15.
李春发  张莉岩 《活力》2011,(11):202-202
新闻,应当按新闻规律办事,而新闻规律的核心则是满足受众的需要。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就必须以读者为本,必须由组织传播遵循的“传者本位”向大众传播遵循的“受众本位”转变,这是社会转型期新闻改革观念和操作上必须正视而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报纸要征服读者.就要让读者喜欢读你的报纸.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发行量,启动广告市场,激活新闻资源市场,进而更好地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和报纸的服务功能。新闻活动是围绕读者市场展开的,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是由读者市场的需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王景春 《活力》2010,(12):239-239
服务性新闻.或者称为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读者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无偿提供信息与帮助的新闻。它不仅符合市场需求,满足读者需要,更是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切实体现。随着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性新闻也日益受到重视,开始成为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报道的多维视角在于从社会新闻角度入手来写活经济新闻,从民生角度来报道经济新闻,以及从市场角度、文化角度和哲学角度来报道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8.
经济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根本纲领.近年来,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然而经济新闻写作也在诸新闻种类中难度最大,为提高其报道效果,经济新闻也应倡导走精品之路.那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经济新闻,笔者认为,凡是报道人类经济活动和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方面的新闻都是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9.
关英 《活力》2010,(10):181-181
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实质上.经济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输,我国当前至关重要的工作重心是加快经济发展.经济信息越来越成为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报经济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就必须考虑使地方性经济报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成为吸引受众。打造媒体品牌的重要宣传报道方式.在传播经济信息、突出主题、当好翻译、提高亲和力、注重创新、加强经济评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英 《活力》2011,(8):200-200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地市党报时事新闻版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课题。笔者认为,时事新闻是一座新闻富矿,时事编辑既要慧眼识新闻,又要布局好版面,以提升时事新闻版的竞争力。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被多渠道的信息源给分流了。因此,不少读者在打开报纸之前,已经或多或少了解了当前国内外新闻的概要.此时读者更渴望了解其所关注事件的详情。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看报的时间减少,这也要求编辑有针对性地为读者选择和推荐重点信息.从林林总总的新闻资源中慧眼独具找出读者最想要的和最需要的。我们伊春日报时事新闻版就很注意多选取与当地和本省有关的内容,让时事新闻吸引~部分读者。例如一年一度的高考,当地新闻每年都要报道有关本地高考方面的新闻信息,我们在时事版上也同时刊发国家的高考政策、生源状况、招生比例等信息,对高考信息需求的读者就很欢迎。此外,我们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及报社一个阶段以来报道某些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时事版就有意识地选发画家此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外地在这方面的经验探索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我们把很多人认为“无可为”的时事新闻变得“有可为”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报对政策、上作群众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