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是受众认识社会的金钥匙,是广大群众与政府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媒体的立事之本,形象之本,强生之本,发展之本.没有新闻的媒体就不能称之为有影响力的媒体.而记者作为媒体里的一个细胞,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2.
曹舒雅 《新远见》2011,(10):90-94
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在于传递权威信息,消除谣言.引导舆论。其中包含的媒介记者和普通受众在内的受众因素是左右新闻发布会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要优化新闻发布会传播效果.新闻发布者一方面要对媒体记者善加服务和引导,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完善政府——受众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3.
刘洪熙 《活力》2012,(14):76-77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新兴的手机也由初始的简单通讯功能,而逐渐承担起愈来愈多的使命;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依赖胶片的照相机也仿佛—夜之间就改朝换代了。这些众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很多传统行业的巨变。仅以我们每天接触的报纸媒体为例,几乎所有的报社,都有了自己的网站,编辑记者们再不会因为版面有限而忍痛割爱了。特别要提到是,数码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闻摄影也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了,各种专业记者由专业型向全媒型记者转变和发展。许多媒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大批受众纳入到新闻图片、影像采集者的行列中。哈尔滨新闻网“手机记者”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邱丽娜 《活力》2012,(2):137-137
作为经济类平面媒体,报纸最重要的就是提供对经济新闻更深层次的阐述、评论、分析。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受众、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5.
徐惠 《活力》2012,(6):224-22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却看到了像《金庸去世》、《纸箱馅包子》等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在互联网横空出世,各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媒体记者不惜制造假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正义的使者像《新闻记者》一直在坚持评选虚假新闻,十年以来.他们在100条虚假新闻的评选上为媒体记者做了榜样,践行了新闻真实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张丽华 《活力》2014,(22):50-50
新闻是电视的主体,质量是电视的生命。随着新闻媒介的不断增加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受众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让一篇新闻报道得到受众的喜爱,将好的新闻作品展现给受众,这就要求记者在每一次采访时都要做到深入的采访和细微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寇亚范 《活力》2010,(4):175-175
一、新闻的杜会影响力离不开策划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龙头,是立台之本,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争取受众的主要阵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目益普及,为受众提供了选择自由度相当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温瑞金 《活力》2011,(10):114-114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新闻在中国新闻战线上具有重要位置,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覆盖范围之广、受众不受年龄、学识限制.以及普及率,都是许多媒体无法比拟的.为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这一行业的素质就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以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是平易近人的,一定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的,亦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  相似文献   

9.
王媛 《活力》2011,(5):164-164
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由于媒体密度增大.同一新闻资源经常被多家媒体同时采用。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谁能做得技高一筹,谁就能赢得受众。如何在同题竞争中彰显媒体的独家特质,则是媒体竞争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0.
徐培亮 《活力》2005,(6):327-327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私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对媒体和受众而言,隐性采访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其价值是十分宝贵的。因而在媒体发展越加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被引入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也自然成为水道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由于媒体密度增大,同一新闻资源经常被多家媒体同时采用.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谁能做得技高一筹,谁就能赢得受众.如何在同题竞争中彰显媒体的独家特质,则是媒体竞争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2.
鞠红梅 《活力》2014,(2):72-72
目前,几乎所有媒体都摒弃了“记者是一个旁观者”的新闻观点,都在大力打造“主观新闻”。尤其是深度报道,体现记者和媒体的“观点”已基本达成业内共识。面对两年来智能手机突飞猛进的冲击,不但纸媒在用深度报道来“抵抗”,新兴媒体也在用深度报道来博眼球。  相似文献   

13.
关英 《活力》2010,(10):181-181
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实质上.经济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输,我国当前至关重要的工作重心是加快经济发展.经济信息越来越成为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报经济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就必须考虑使地方性经济报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成为吸引受众。打造媒体品牌的重要宣传报道方式.在传播经济信息、突出主题、当好翻译、提高亲和力、注重创新、加强经济评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一直占有相当比例,但采编会议新闻却是记者编辑比较头痛的事情.按照一般的会议程序写报道,很容易,也很简单,但领导不满意,受众不感兴趣,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一直在探索对会议新闻进行改革,不过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只着眼于形式的改变是不够的,对会议内容的选择、会议新闻价值的挖掘利用上也要认真分析研究.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5.
张小枚 《活力》2011,(18):101-101
每年的记者节,对记者和新闻媒体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平日里,人们关注新闻,这一天新闻关注记者。除了鲜花和掌声,最值得关注的当是:这一年新闻如何推动进步——这是全社会对新闻事业的期待.也是记者良知和媒体责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制造新闻”来达到促销及品牌传播的目的,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营销过程中。企业在促销中“制造新闻”,又称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活动的一种创意性的谋划。是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与有关媒体协作,从企业实际及营销需求出发,按照新闻规律,“制造”新闻事件和新闻热点,吸引新闻媒体注意和报道,以此来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以及销售产品。企业新闻策划与媒体新闻策划的区别在于,媒体新闻是寻找新闻、发现新闻;而企业新闻策划则是在寻找、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新闻的同时,大量的人为制造或利用新闻事件,吸引新闻媒体和受众的眼球。然后,由记者或内部策划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报道,造成新闻现象与传播效应。企业可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7.
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顾虑会使你在危机中宁可选择沉默,或是用生硬的态度对待记者,就算是勉强接受了采访也是套话连篇。这样的反应很多人都曾有过,那只是因为没有掌握媒体、新闻、记者的特点所致。  相似文献   

18.
邱丽娜 《活力》2012,(7):50-50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新闻故事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昧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也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9.
姚自强 《活力》2012,(19):136-136
媒体记者常采取一种采访方法,就是只听一家之言,或者只采访适合自己报道取向的材料,然后就作出单一价值取向的"一边倒"新闻报道,这样很难提供给受众客观公正的报道. 那么,我们在应该如何向西方媒体学习,才能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兼听". 一、采访时要兼听 首先,我们媒体从业人员,要树立新闻采写的"平衡意识"(或叫做平衡艺术).这是传媒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一项新闻基本功,对每一名编辑、记者或通讯员都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0.
鞠红梅 《活力》2013,(24):72-72
看似“信息大爆炸”,实则新闻趋同更加严重。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焦点却非常集中。新闻热点的单一、新闻语言的贫乏、新闻选题的跟风,其背后是媒体挖掘新鲜新闻能力的匮乏,媒体从业者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