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与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已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趋势。较高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和可信度、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央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和公众形成合理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潜在的效率。但它也有其负面效应,为此,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最优化的一些基本原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简单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促使通货膨胀与产出二者之间达到“神奇巧合”的货币政策.本文立足于最优货币政策共识和预期的异质性,全面分析了中央银行预期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中的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透明度与交流是预期管理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着重于信息提供和中央银行的意图表达,能够盯住更多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作用于价格稳定目标,比较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形成预期管理的内生机制.本文建议,当下中国在经济疲弱、价格剧烈动荡之际,应率先推出“准通货膨胀目标制”,管理经济下行风险,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所定义的最优货币政策是围绕中央银行二次型损失函数展开的。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是否最优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使经济趋于理性预期均衡水平。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与公众间不同策略互动如何导致实际经济偏离理性预期均衡水平。首先,在新凯恩斯模型框架内,对理性预期假设进行适当放松,通过引入适应性学习刻画宏观经济预期形成过程。其次,通过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制下实际经济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程度以及相应的均值和波动水平。最后,分析并甄选我国最优货币政策框架。本文发现,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和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制均可成为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1985-2007年之间的年度数据,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央银行量化其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数量化有利于降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同时,研究结果证明央行公开其数量化政策目标要比达到该目标更为有效,明晰的货币政策目标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有利于引导公众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预期和股票价格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1998年1月到2009年9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预期并不会推高股票价格,相反,未预期的通货膨胀才会推高股票价格。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是不一致的:股票价格会对预期利率的改变和未预期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做出积极的反应。因而,中央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干预股票市场的运行时,需要考虑不同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与预期形成的传染病学模型,将外部通货膨胀因素引入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之中,采用MTARDL模型实证检验美国通货膨胀对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通货膨胀在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中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其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催化效果远大于下降造成的抑制效应,而且美国通货膨胀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突变,相比于断点前,其影响效果在断点后更加强劲且作用过程趋于复杂化。与此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控效果正逐渐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国内货币当局在对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引导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美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同时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一个引入时滞、政策传导扰动和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地对经济中的扰动做出正确的估计,尽管可以利用中间目标变量和其他参考变量的实际值对目标值的偏离所给出的信息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但仍然无法对冲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再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财政占优、金融占优和外部占优问题,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其意愿的政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无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利平 《经济学》2007,6(4):1115-1126
本文在一个引入时滞、政策传导扰动和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地对经济中的扰动做出正确的估计,尽管可以利用中间目标变量和其他参考变量的实际值对目标值的偏离所给出的信息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但仍然无法对冲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再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财政占优、金融占优和外部占优问题,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其意愿的政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无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际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入手,论述了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现状,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意义,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通胀预期管理实践,并对其通胀预期管理主要方式如央行沟通和预期锚定管理比较评析。认为央行信息披露能够减少央行决策层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管理引导通胀预期的作用;中国货币政策属于相机抉择型,实现通胀预期锚定条件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达到等。并提出相应政策含义:强化专门针对通胀预期的调查监测体系,主观指标结合客观指标;提高中央银行公信力,稳定公众预期;把央行信息披露和沟通作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工具等。  相似文献   

11.
货币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因此 ,公众通过调整货币需求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利用货币内生性理论来分析公众行为对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我国M2 的供给有较强的内生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以此可重新认识我国当前通货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当存在外部经济不确定性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中央银行与公众的博弈,形成“时间不一致性”。在K—P博弈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央银行可能实施的通货膨胀政策,分别对信任机制和非信任机制下的中央银行与公众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博弈的结果是形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出现“零和”,最终货币政策失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与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了重大调整,表现在货币政策方面,就是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即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体制)的推行。新的政策改革使得中央银行的政策反应主要根据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是否偏离公布的目标而定(Bernanke and Mishkin,1997)。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中央银行非对称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偏好的福利损失函数最优化推导出潜在非线性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并将中央银行政策行为非对称性的原因归结为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同时本文实证估计我国货币政策规则,并检验货币政策规则非对称偏好存在性假说,结果表明,我国中央银行存在非对称通货膨胀平方和产出缺口偏好,对应地,货币政策规则呈现非线性特征,利率不仅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产生反应,而且也对通货膨胀平方和产出缺口平方产生反应。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方向以及程度进行的事先估计。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此,本文主要在公众通胀预期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和测量的方式,分析通胀预期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而后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苏梽芳  陈凡 《金融评论》2012,(2):54-61,125
本文拓展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结合中国参数进行校准,然后利用校准模型研究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特征及其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与中国实际通货膨胀惯性类似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研究样本期间,中国通货膨胀惯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而逐渐下降的驼峰型特征,而且与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些发现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正在缩短,而为了进一步降低通胀惯性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引导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稳定是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央行就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央行决策过程相关依据和程序的公布程度。汉(Hahn)[1]认为,透明度应包含目标透明度(goal transparency)、知识透明度(knowl-edge transparency)和操作透明度(operational trans-parency)。其中目标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明确,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政策偏好明确。知识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以及央行对未来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和充分程度;还包括公众对以上信息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中央银行有限制的、甚至完全没有透明度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是达到政策效果的最优方式。因为公众的预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只有在远离公众监督或至少部分避免公众监督的条件下采取的货币政策才能产生意外冲击的效果,从而使货币政策有效。而且隐蔽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还可以避开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