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途径。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坚持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的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认识,通过社会制度的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当前,我国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为了缓解这一矛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人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而生态人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而提出的新人性。它是建立生态文明的根基和本源,以生态人的价值伦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中的最佳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法律制度和生态伦理保障,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从而达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双优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我国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我们解决生态危机,以及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对生态问题的理论反思,从而引发了生态价值观的重构.在分析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自然价值"的理论内涵,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解,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民的具体角色定位: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形成生态公民养成机制;倡导公民绿色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一历史性质。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途径,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在今天仍然能够蛤我们以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马克思充满生态智慧的自然现,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美系,主张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消解了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启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马克思的实践中介的自然观,为我们解决当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实现这一指标,就必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划、利用效率等方面内容,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因素分析,为建成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综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政府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指出,政府转变治理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经济,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性,但又不否定自然的主体性,将人与自然置于平等的主体来看待,二者是和谐互动的合一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徐黎 《商场现代化》2009,(19):90-91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新时期,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熊晖 《商》2014,(15):29-29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反思整个世界,反思人类本身,突出了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思想,因此生态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根本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新注解,昌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引导发展方向,高度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5.
张洁 《现代商贸工业》2023,(23):159-161
马克思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使用了“人化自然”一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马克思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化考察和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完成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双向性、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在新时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发展,延展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不仅能够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引,并且能够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自然的人化”模式,实现“人的自然化”,建立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情感联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人民的种种丑陋行为,指出了资本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及社会矛盾的产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和解的“两个和解”思想,为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方式做出了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同时对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等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经济利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商》2016,(8)
毛泽东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毛泽东生态观主要内容的分析与梳理,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进一步提出加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美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旅游美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融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旅游美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构“生态文明”需要克服三种错误思维方法:传统的“主客二分”法、还原论的方法、线性的方法。建构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是:对象化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非线性的方法。方法论视角的转变,对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