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技术开发》2015,(2):113-115
文章尝试对当下实体投影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研究实体投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出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实体投影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其理论依据。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实体投影产业的关注,从而促进实体投影产业在中国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郝瑞军 《河北企业》2023,(10):52-54
建立中国式产业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以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虚拟经济的关系。一方面,反对经济“脱实向虚”,要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基础,认清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危害;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金融服务业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分析我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加强金融监管和发展绿色金融四个方面,提出利用金融服务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方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中国产业经济进一步做强做大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的产业经济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制造业下行压力偏大、产业增长方式依然比较粗放、高技术产业占比偏低、产业转型发展十分艰难等。这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支撑不足存在直接关系。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又要重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采取多方面举措,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平台、全面深化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实业乃立国之本,实体企业是经济发展之根。目前我国产业“空心化”问题初现,主要表现就是实体企业的空心化。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企业的空心化问题,才能够防止产业的空心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本文深入剖析实体企业“空心化”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为化解这一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使实体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的经济形势和广西承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先锋的责任,给广西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广西应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对策是:加大投入,使其成长为支柱产业;组建实体,市场运作;改革体制,建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需要实体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然而产业如何才能在城镇化政策之下健康发展,又该如何把我们的产业经营得更好,这个问题关乎城镇化也关乎每一位企业家。一位学者说过,企业家和商人才是城镇化主角,城镇化需要由商人、企业家拉动,政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为企业集聚、实体经济兴旺之地,往往是城镇化疾速推进之地。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就虚"的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存在全国性问题,而且存在区域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实体产业盈利空间收窄、实体中小企业融资难、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区域分割造成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优化中国实体经济空间格局,要多渠道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有重点地推动中西部地区新的战略性区域工业化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实体经济运行监测,从而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总会计师》2012,(3):18-18
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谈论两会经济热点时指出,近几年.中国经济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阻碍。  相似文献   

9.
颜光明 《经营者》2012,(10):46-46
北京车展从“庙会”走向“低俗”的过程,是庸俗实用主义泛滥之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产业成也合资败也合资在车展上的投影,也是现代性在中国之选择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进入中国农历牛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波及到世界各国的实体产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中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根据经济走廊空间联系和表现形态将其分为实体空间走廊和非实体空间走廊两大类,并具体以交通走廊、城市走廊、能源运输走廊、产业走廊、贸易走廊、移民走廊、科技走廊7类典型案例总结发展经验、特点及其影响。各类经济走廊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在经济走廊发展和培育中具有先后次序。实体空间走廊为非实体空间走廊提供载体,同时非实体空间走廊发展反过来加速实体空间走廊的联系。经济走廊具有灵活的区域合作内容和形式,在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上具有双面性。在经济走廊建设中,政府应在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下,以交通、能源等实体走廊建设为基础,引导产业、技术、贸易、人口要素的流动和联系,推动全要素联系的城市走廊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中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根据经济走廊空间联系和表现形态将其分为实体空间走廊和非实体空间走廊两大类,并具体以交通走廊、城市走廊、能源运输走廊、产业走廊、贸易走廊、移民走廊、科技走廊7类典型案例总结发展经验、特点及其影响。各类经济走廊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在经济走廊发展和培育中具有先后次序。实体空间走廊为非实体空间走廊提供载体,同时非实体空间走廊发展反过来加速实体空间走廊的联系。经济走廊具有灵活的区域合作内容和形式,在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上具有双面性。在经济走廊建设中,政府应在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下,以交通、能源等实体走廊建设为基础,引导产业、技术、贸易、人口要素的流动和联系,推动全要素联系的城市走廊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深邃思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推进产业智能化、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在小组发言时认为,“实体经济作为创业创新的载体,民营企业应坚守实业求发展,突出主业、做强做大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振  付琼 《企业经济》2023,(3):134-140
科学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为金融业注入了无限的创新动力,推动了金融科技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在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率运转的新动力,在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个人消费金融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我国应建立数字技术驱动的商业体系、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产业格局、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加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从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两会期间,一份由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联合提交的《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引人关注。提案特别强调,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在逐步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挤压“炒”经济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是数字技术大国,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乔婷婷 《物流技术》2006,(8):102-104
提出了争取扩大保税区政策优势,继续保持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迅速加强以大中华区商贸物流中心为实体产业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探究金融支持中国三次产业创新增长的策略。研究方法: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分析2000~2018年中国三次产业创新增长指标及私募股权投资对其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创新增长情况差异显著。私募股权投资能够优化现有金融结构,是对现有直接融资体系的有益补充。其改善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继而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并为创新主体提供增值服务,最终促进了整个三次产业的创新增长。研究创新:利用半参数OP法将三次产业置于同一测算口径下进行比较,填补了利用产业层面私募股权投资数据对中国三次产业创新增长指标进行测算和研究的空白。研究价值:揭示了私募股权投资与创新增长的关系,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