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苏联焊接技术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焊接科研与生产的发展非常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七年计划”和“五年计划”中,先后制定了焊接生产的发展规划。因而使苏联的焊接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所特有的两个经济规律。斯大林早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就原则地论述过二者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如果不知道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是为着什么任务而进行,或者任务不明确,那么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以及或多或少真实地反映这一规律的国民经济计划化,是不能自行产生任何效果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只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1991,(1)
<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1990年12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全文共分七部分:一,主要奋斗目标和基本指导方针;二,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和地区分布;三,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任务和政策;四,改善人民生活和健全社会保障;五,深化  相似文献   

4.
点击     
<正>国务院: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日前,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 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后公布。201 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出,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健全西部大开发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继续在西部地区布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工农业建设面临着许多巨大的困难。特别是科技人才匮缺,人民文化水平低,苏联党和政府呼吁知识界,尽快向人民传播政治和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在这种背景下,苏联科学院院长、著名物理学家C.и.瓦维洛夫院士等人于1947年5月联名向苏联知识界倡议,成立全苏政治和科学知识普及协会,并于7月正式成  相似文献   

6.
一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能源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而且越来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好我国的解源问题,一是靠开发,二是靠节约。从长远看,开发是根本。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节约是重点。我国能源的发展方针,是开发与节能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原煤探明储量达7,400多亿吨,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原煤资源比较集中,开采条件也较好,如果按1983年年产7.15亿  相似文献   

7.
一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部门分类有两个体系:一个以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或称西方分类体系;一个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使用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或称东方分类体系。我国计划和统计工作过去  相似文献   

8.
漳平撤县建市五年来,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经济总体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突飞猛进的五年。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里,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4年来我国财政困难重重,连年赤字,而且数额不断增大。围绕着我国财政赤字问题,理论界和业务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本文将着重探讨从1986年开始到1992年(包括“七·五”计划在内的)后7年(以下简称后7年)的财政赤字。  相似文献   

10.
翟勇  沈晓 《经济论坛》1999,(6):18-19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确定: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1997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公告》...  相似文献   

11.
刘国光,1923年11月23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1946~1948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48~1951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1955年在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攻读研究生。1955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2.
苏联1989年仍然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行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14个国家级科技发展纲要,增加了对科学的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对科技的作用认识清醒苏联领导对科技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清醒的认识。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30日在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苏联对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报告中说:“应  相似文献   

13.
一、现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生产资料成为社会财产,“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反杜林论》1956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00页)这就是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地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机关,就能够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采用统一的计划,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保  相似文献   

14.
一 1990年是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一年。解决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已成为全社会的头等大事。增加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生产、扩大第三产业、加速住宅建设、发展卫生和教育事业、完善退休制度、懈决严重的生态问题等等,这一切一切都需要巨额资金。仅解决当前紧迫的退休问题和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有大起大落现象,主要是指导思想上片面性所造成的,但也与整个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发展不平衡,使经济发展失去良性循环的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今后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除了转变指导思想外,大力调整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发展比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七届四次人代会通过的十年发展规划和五年计划纲要指出,第三产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对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1995年比1990年增长53.9%。这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协民经济良性循环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国民经济平衡是实现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工具国民经济平衡是社会生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中安排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和比例的基本方法。国民经济平衡方法,如何整个计划工作一样,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任务服务的,是为实现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服务的。我国人民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就是坚决地贯彻实现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毛泽东同志思想的发展,在1958年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目标,就是要把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正>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阐述的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论点,可以归结为:(1)有计划发展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2)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规律,有计划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规律,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把有计划发展规律与计划机关制定的计划加以区别。斯大林的这些论点已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计划工作者都有文章给予肯定和评述,认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观点完全一致。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规划方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经济计划方法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初,随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开始了经济计划工作。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主要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方法,尝试性地开展计划编撰。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计划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计划的编制以高度集中的计划原理为理论指导,以MPS核算为基础,这种传统的中央计划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已步入市场经济,但其从苏联计划模式下继承而来的一些政策和法律规范已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带了负面影响。例如:苏联实行的强制性规范标准体系,虽然有助于国家通过调整土地租金回收资金,但却对内部和外部投资构成了封锁。限制了经济的增长,造成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实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