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市、区)兼顾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低碳化利用。但是,区域土地面积、公路总里程、社会就业人数等投入的冗余程度较高,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资质级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产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为此,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和要素投入,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外延式转向低碳集约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福建省1995年至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数据,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稳态因子,建立一项包含15个指标的衡量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和特尔斐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各种机制和因素的权重即重要程度不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产生的影响效果也相应地存在差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在时间上有的显著相关性,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长沙市河西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四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收集的相关数据运用综合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对高新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6年该区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水平是一个从较低到较高的发展过程,该区土地利用存在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土地有闲置现象、产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通过改变开发区投资环境、注意开发区的分期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提高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产出和投入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可知:重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较低、波动较大,重庆城市近年来投入偏高影响了土地经济效益,而且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5.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决策系统不可缺少的依据.本文选择保定市境内的22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和县城的土地利用特征,揭示保定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空间差异,开展了适应市域范围内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总体评价,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保定市土地使用潜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石家庄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石家庄市2000年—2010年的土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然后选取7个省会城市2010年的数据,计算其土地集约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2001年—2010年间石家庄市区范围内,土地利用从低度集约进入到集约利用状态,但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同类城市中,石家庄市土地集约水平较高,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工业入园工程、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经济的聚集和分散现象,分析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特征,从支出角度论证三项基本公共服务的聚集和收敛性,认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均等化的标准不仅表现在投入和产出水平,不同空间和时间有不同的偏好,而且效用水平一致才是实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转变职能,同时加强各级政府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推动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04-2017年绿色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与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福建省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上升和平稳三阶段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2008年达到最低值后逐渐上升,逐步实现了从勉强协调到良好...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0—2010年安徽省17个地级市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CCR模型和SBM模型的长期动态比较分析,对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方面,11年间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效率处于上升趋势;滁州市、宣城市和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效率一直保持DEA有效;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效率仍存在提升空间;六安市经济发展效率长期未达到DEA有效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径向和角度的CCR模型比非径向、非角度的SBM的测评效率值高,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偏误,与理论相符;同时SBM模型测度经济效率长期变化的波动幅度明显,而CCR模型对经济效率的波动有一定程度的掩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土地的特性分为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两方面,本文从土地特性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和限制等方面,讨论了土地特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认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土地特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降低土地利用风险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定量化的依据,有助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进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采用投影寻踪(PP)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分析(Translog-SFA)组合模型,对2014—2018年四川省科技创新相关的投入产出变量以及影响创新效率的外部环境因素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2014—2018年的创新效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平均创新效率为0.62;各市州之间以及五大经济区之间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外部环境因素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创新效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结果表明,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两者相互作用的效率三个方面。只有通过考察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和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反映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提高效率等于在相同的投入水平下增加产出,或者保持相同的产出条件下节省了投入。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苏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的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土地经济效益较低,其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要提高苏南地区土地利用效益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入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聚类分析将山西省109家果蔬类家庭农场分为两类,分别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估算其规模经济,结果表明:第一类家庭农场主学历较低但耕种经验较丰富,经营的土地总面积较小而劳动力要素投入较多,导致其经济绩效较好但经营潜能较差,且未实现规模经济;第二类家庭农场主学历较高,经营的土地总面积较大而资本要素投入较多,导致其经济绩效较差但经营潜能较大,且全部实现了规模经济。对于第一类家庭农场,应当减少雇工成本或者提高人均产出率并适当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对于第二类家庭农场,应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经济绩效。政府应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加大对家庭农场的直接补贴,积极培育现代化家庭农场主和职业农民,以促进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升级和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有效率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从以往的研究中归纳出可以评价利用外资效率水平的一系列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方法、选取了近十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的效率,并对九个城市的利用外资效率进行分别评价和排名,研究各个城市利用外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新材料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GDP总量与增速最快,新材料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且生态效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以南部的苏州和无锡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浙江省生态效率缓慢上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则呈现下降趋势。江浙沪区域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向苏南与浙北地区聚集的时空跃迁特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这两个驱动因素与新材料产业生态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应结合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发展特点与时空跃迁特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新材料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GDP总量与增速最快,新材料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且生态效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以南部的苏州和无锡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浙江省生态效率缓慢上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则呈现下降趋势。江浙沪区域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向苏南与浙北地区聚集的时空跃迁特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这两个驱动因素与新材料产业生态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应结合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发展特点与时空跃迁特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