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之一,这里也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增加,土地超载,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困、环境退化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功能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桂西北喀斯特山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02hm^2,有限的土地承裁着过量的人口。生态环境压力很大,但尚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后备资源;土地资源总量较大,类型多样,具有多宜性,开发条件优越,但土壤质量不高。空间分布地域分异明显;以环江县为例,分析了区域土地资源个性特征,指出了现阶段喀斯特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整理主要可行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农牧复合模式、生态家庭农场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异地安置模式;提出了依托规划强化管理、建立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立生态重建协调机制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支撑物质系统。水资源的利用及其承载力研究是区域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以黔南州为实例,分析了当地水资源变化趋势和用水结构变化,应用"承载人口数"定量研究黔南州地区不同福利生活水平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规模,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能就水资源单因子研究地区人口承载力,应根据地区资源因子找出承载力的控制因子。黔南州喀斯特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限制"原位性资源"是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的极限,地区水资源丰沛,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有足够的空间,建议在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通过工程措施提高黔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推动黔南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4.
声音     
由于多年高强度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  相似文献   

5.
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土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为依据,从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安全性、生态的保持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等五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可持续的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资源安全性和经济可行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区域资源承载力是判定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判断区域人口是否超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我国典型喀斯特地区毕节市为例,采用常规趋势法测算了地区基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据此提出了资源承载力规制的理念,并讨论了以资源承载力为手段对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规制的基本路径.水资源是毕节市人口扩张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须以承载力为依据和手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制,实行以水管人的制度、生态移民、健康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是毕节市资源承载力规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卫洪  漆雁斌 《林业经济》2012,(11):98-101,12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广,尤其在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贫困人口多、程度深,森林资源富集与贫困集中度之间的矛盾突出。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据此提出加强生态建设、开发林业产业、增加林农补贴等建议,以期促进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林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实行集约经营是民族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百色地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土特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建国四十六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山区民族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各族同胞生活逐步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全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全地区尚有107万贫困人口在温饱线下,经济发展与先进  相似文献   

9.
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总体上遵循如下原则:一、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原则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西部地区国土地面积就数量而言,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的,如西北地区有500多万公顷的沙漠和1500万公顷的荒漠…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后备资源521.5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建市以来,通过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验项目,全市共实施土地开发项目265个,累计开发宜农荒碱地142.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5.6万亩。累计投资9.6亿余元,其中国家和省投资3.9亿元,市、县区、乡镇投资2.9亿元,群众自筹2.8亿元。土地开发,不仅使东营市多年连续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  相似文献   

11.
客观地认识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现状条件和开发潜力,提出了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培育土地市场,推进市场群落、企业群落和城镇网络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就地开发扶贫的基本思路到1996年底,广西还有486万贫困人口,除了有15万人需要政府帮助异地安置、异地开发外,还有471万人需就地开发扶贫,这些地区在发挥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依靠国家扶持和市场机制,将当地资源、劳动力(农户)。资金、技术等要素优化组合,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着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一)大搞种植、养殖业和农业综合开发。一是重点发展种植业。贫困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各地开发的产业。产品不同,不应强求一致。石山地区:主要是发展林果和其他经济作物,充分利用林业资源搞林…  相似文献   

13.
西部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和气候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多变,资源承载能力较低。受此影响,至今我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旧分布在西部地区。实践证明,西部地区要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通过人类的积极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还要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人口素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化带动贫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乐都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湟水河中下游地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其中有林地1.14万平方公里,占林业用地的12.2%,灌木林地占了林业面积的43.3%,宜林荒地占了林业用地32.4%。还有疏林、散生、四旁、林网等大约占16.3%。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于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作者以一个林业从业者的角度去寻求了一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能够在青海乐都县建立一个区域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弥补区域林地资源管理不足,一方面还能够协调区域"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5.
一、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的地位和作用(一)范围黄河三角洲是指山东省境内包括东营市广饶、垦利、利津三县,东营、河口二区和惠民地区沾化、无棣二县,以东营市为中心的三角洲经济区。全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约1802万亩。(二)资源条件三角洲的主要优势资源可以概括为:土地、海洋和石油。而丰富的土地、海洋,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构成本区农业开发的基本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6.
托克托县东南部地区由于长年受到黄河水的淘涮,致使耕地大量减少,农业基础薄弱,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基于上述原因,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坚持以“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部分地区组织实施扶贫综合开发,紧紧围绕改善生产条件、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贫困人口温饱工程、抓农民收入,发展支拄产业,抓生态工程,进一步依靠科技、加  相似文献   

17.
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合理配置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内容对建立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的现实和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建立的主要因素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地开发整理主导投资模式;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主导投资模式的优势特点.结论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主导模式,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茶园生态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喀斯特空间分布的基础上 ,通过利用 GIS技术初步划分茶叶种植适宜地和不适宜地; 并选择对茶叶生长相关的地貌、气候及土壤条件中8个评价因子,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其权重, 应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实现贵州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贵州适宜茶叶种植的面积为3.2417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40% ;其中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1.0618 万km2;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黔北、黔南以及黔中地区 ;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1.1554万km2 ,全省均有分布; 比较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为 1.0245万km2,主要分布于黔北、黔西北、六盘水以及黔西南等区域;不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贵州喀斯特强烈发育,石漠化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土地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载体。选取晋中市榆次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环境本底调查为基础,通过识别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资源环境短板,基于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开展区域综合限制性和适宜性评价,判定当前区内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状态,评定榆次区当前土地资源开发状态与布局合理度,找出榆次区各乡镇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发源于青省海,全长2308公里。在云南省境内河长1560公里,流域面积共1091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4%,现有耕地88.3万亩,占全省耕地31%,可开垦荒地8.03万亩。金沙江河谷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众多的矿产和优势的水能资源,被誉为“大西南的聚宝盆”。金沙江流域已成为国家和云南省经济开发的重要区域,从1994年起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拉开序幕,尤其是自丽江县塔城至永善县黄华乡,河长1305公里,4465平方公里内的干热河谷区(即海拔小于1500米地区)的16个县市是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