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这种发展中的不平衡更显突出, 它制约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东、中、西部差距要缩小, 整体水平要提高, 区域间发展要协调, 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近郊区是发展建设非常活跃的地区,由于城与乡的社会经济利益不同,城市近郊区也是建设矛盾比较集中的区域。本文以宁波城市西部地区为例,从现象、问题、经验、对策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城与乡如何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实现从近郊乡镇向城市转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使得全省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全省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本重点讨论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山东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搞好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做好东部对西部的帮扶工作,加强东西部经济联合;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2年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并未根本改变,这对西部开发政策的效率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对东、西部发展差距进行分析后,从六个方面对西部开发政策实施效率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重庆、武汉、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北京等几个较具有代表性城市的调查,阐述了国内东、中、西部城乡统筹差别存在着显著的区域特征,根据提筹城乡发展东、中和西部具体特征,提出了应该采取与其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不同发展战略的城乡协调政策选择以达到在协调中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从全国看东部比西部发展快,南方比北方发展的势头猛。从青海看,也是东部比西部发展快。1980年,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31.2∶16.5,1991年则为55.8∶29.3∶14.9。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比重提高了3.6个百分点。中、西部则分别下降了1.9和1.6个百分点。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收入的地区差别也在扩大。除城镇居民外,东、中、西部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39∶1.11∶1.1991年扩大到1.71∶1.06∶1。  相似文献   

8.
开发沿江、沿「桥」经济振兴西部地区曾红燕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差距的扩大,已经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如何制定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女性乡—城迁移工人普遍存在生殖健康问题,本文从生活风险后果及如何防范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除了提高女性乡—城迁移工人自身生殖健康知识和防治生殖健康疾病的能力之外,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共部门及企业对女性乡—城迁移工人的生殖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更好地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提高女性乡—城迁移工人在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的理论方法,通过计算并检验我国省域各保险深度及我国各省份人均GDP的Moran’I指标,并进行LISA集群检测,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格局与经济发展的格局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格局并不受制于我国经济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现状,即保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不同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不存在东、西部集群的特征,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是较为均衡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13年之后,西部大开发作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决策,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一表述让来自西部的代表委员兴奋不已. "‘优先推进’进一步凸显了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关心和支持."来自甘肃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处长蔡晓红说,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才能发展得更快,才能逐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间的差距,才能更好地破解区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山"港—业—城"发展存在着港口一条腿长、产业和港城两条腿短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成因:一是地理条件劣势,二是错过了发展良机,三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解决不平衡问题,得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快产业聚集是重中之重;整合港口资源,完善交通体系;港城建设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1978年东、中、西部GDP分别为全国GDP平均水平的122.53%、81.9%、67.2%;人均GDP全国为379元,东、中、西部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考察1999-2010年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状况,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总体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31个省市动态偏移-份额分析表明各省市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发展不平衡,但西部区域内发展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东中西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造成这种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基于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利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城镇化及以两者交互项表征的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全国和东、中部来看,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对就业均呈现显著负效应,而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增长;从西部来看,城镇化抑制就业增长,但技术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以协调理念促进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平衡发展对中国破解就业困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协调方略陈文晖,裴成荣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即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各个地区的经济都会有所发展,但其速度差别很大,迭加的结果使得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8年西部主要城市建成区的路网数据,将空间句法理论与SPSS技术相结合,从全局可达性的视角定量分析研究区域的路网可达性及客观规律。结果表明:第一,西部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不均衡、梯度式的变化特征,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呈现低度相关关系。第二,西部城市交通可达性水平与城市规模和形态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化与城镇就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两个相互影响又制约的重大问题,对二者的相互协调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78~2008年东、中、西部各省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对城镇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