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经济》2007,(4):22-24
产业集群在经济学上的概念,是指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的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迈克.波特(Michael Port)教授指出“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从美国的“硅谷”、加州葡萄业区,意大利普拉特的纺织业区,到德国鲁尔钢铁和机械制造区;从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浙江特色工业产业区,到广东东莞的制造业基地,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如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在国际国内起到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杭州研究》2007,(4):94-101
杭州市“工业立市”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面临着突破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深度融入全球制造产业链等挑战,其破题的焦点是如何提升制造业集群的系统有机关联、区域性结构化程度和全球响应能力,构建以创意设计、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DMS,Design-Make-Service)为一体的区域高附加值制造体系,以期提高制造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杭州必须根据现有产业特征和基础,导入在硅谷和丰田产业区已得到成功实践的,被誉为“新产业结构本质”的模块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模块化制造产业集群组构“跨国公司-区域旗舰企业-中小企业集群”的阶梯分工传递机制,可使区域制造产业集群逐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在长三角制造产业板块的区域首位度,并逐步从全球制造网络的边缘进入网络的核心。本文结合规范研究和案例实证分析,在剖析模块化制造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概念框架和结构机理的基础上,归纳了三种典型企业发展模式,并对杭州发展区域模块化制造产业集群的路径提出若干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含琳 《开发研究》2022,(5):130-13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育经济实体、培育质量优势、打造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新战略,核心是要通过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和壮大企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条件。打造企业集群既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影响园区建设水平和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主导战略形式。根据甘肃省的省情,不论是实施“四强行动”,还是给经济发展赋能,都要把企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打造甘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必须以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创新工业产业目录,坚持城乡同步发展的产业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发展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本文是根据北部湾的产业条件,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慢慢地升温和蔓延,虽说产业集群的概念在国外已算不得新鲜,在国内的学界也逐渐为人所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集群”,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宣晓伟撰文指出,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珠江三角洲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三大“都市圈”:“广佛”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和“珠澳”都市圈,希望通过三大“都市圈”的建设,推进“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7.
黄勇 《浙江经济》2006,(15):12-14
构建区域服务体系是解决当前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从集群化区块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借势“泛珠”,湖南承接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区域合作迈向纵深,产业转移大潮奔涌。近日在“泛珠商会合作暨产业承接”大会上,众多政界、商界名流就产业转移“指点江山”,对“湖南承接”的关注更是十分热切。泛珠区域经济合作启动以来,湖南主动融入,配套投资政策,提升基础设施,优化软硬环境,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崛起新兴产业集群,湖南与粤港等泛珠各方正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2007,(8):13-16
渝东北地区是我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全市加快、率先发展的助推器,对新阶段实现全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结合渝东北地区的现有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一圈两翼”总体战略思路,科学谋划,合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推进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各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相继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的布置。加强镇乡的产业布局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应用统筹城乡发展,绿色GDP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入产业链等思想,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制定镇乡产业规划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经济》2011,(12):8-10
法库陶瓷如今全国行业排名第五,东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瓷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跨越,得益于集群式的产业发展和全力打造的优质投资环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政策抓到底”,领导班子几经更叠,但产业集群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停止。培育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需要依托资源优势,更要“咬定目标不放松”。  相似文献   

12.
傅根友 《浙江经济》2006,(11):50-52
江山市六大特色“块状经济体”显现出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其扩散效应成为江山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体经济》2013,(26):13-14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二轻工业联社按照“创新联社管理服务方式.做大做强玉林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创建全区二轻工业强市”的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度.着力提升玉林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21世纪的城市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削弱了空间和时间对信息的限制,减少了产业对原材料的依赖,提高了产业区位选择的灵活性。但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能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扩散,在空间布局上仍然需要聚集在城市地区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因此,在21世纪城市的重要性会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城市在调整和竞争中正在形成新的等级体系,各国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将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提高我国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在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关键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扩散,发展“科技极”,建设“数字城市”和“生态城市”,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5.
未来几年.宁波产业集群分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全球化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集群“主动全球化”和“被动全球化的”的步伐均将全面加快;企业并购和联盟将成为集群产业组织变化的重要方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王丹宇 《发展》2004,(1):60-61
目前,甘肃省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甘肃工业化,提高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十五”乃至未来较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区域空间不平衡发展规律讲,培植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实施企业集群,加速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应作为甘肃省实施“工业强省”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辽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在沈大带状城市群,全省一半多的民营企业集中在这里,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及民营高科技企业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相似文献   

18.
翁建宁 《中国经贸》2011,(18):109-109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及其普遍,“企业集群”这一词揭示了相关企业与这些企业的支持性机构在一些地方靠近而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企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来分析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立学 《理论观察》2011,(6):172-173
一、发展情况 “吃配经济”在齐齐哈尔市起步较早,齐齐哈尔市自2003年起.已经开始围绕中国一重、北满特钢、黑化、齐重数控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辟出专门区域循序渐进地引入一定数量的服务加工群体形成产业集群,以降低运输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借助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从发展“吃配经济”入手,探索依托现有的大企业,发展地方配套企业。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产业集聚对提升我国高新园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即集而不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加强高新园区集群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促进高新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