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实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为首要目标,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为核心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长远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努力促进"四化"协同发展等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这不仅表明我国城镇化迈入历史新阶段,更彰显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剖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性障碍、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市民化进程滞后和调控策略选择等突出难题,提出了以坚持民生为本、突出就业导向、善用底线思维、加快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策略,进而从创新城市融入机制、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创新支持保障机制等入手,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则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以实际支出水平为依据,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区域探讨采取差异化的鼓励落户政策和细分的成本分担机制,进而提出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本质要求。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石家庄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而从强化产业支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保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及积极发挥城市社区和志愿者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8)
山西省"十三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画下了浓浓的一笔,面对新常态下全省经济发展压力的与日俱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好局面,用健康可持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山西篇章。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8.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率近年不断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城市常住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全覆盖,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正导向功能,这必然需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做出科学合理的测算与研究。文章通过使用CiteSpace5.6软件对遴选出的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761篇样本文献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内容体系逐渐清晰,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理论上达成共识,并出现了该研究领域趋弱的态势;(2)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少部分研究学者之间已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基础;(3)当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成本将成为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以及2020年我国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中国房地产业增长的推动因素和发展基石。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房地产业的转型创新又为新型城镇化注入了持续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着力剖析了新型城镇化中将面临的土地、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就业和市场消费等诸多问题,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在于将农民的生存资本转化成为发展资本,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以GDP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却通过加剧城乡资源的配置失衡、恶化农村病、引发城镇病,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空间结构,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吉林省农民工总数已经占到全部农业人口的24.5%,占城镇人口的23.7%,农民工市民化既关系到城镇化进程,又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牵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应当成为吉林省“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众多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强调了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但新型城镇化如何做到以人为核心仍然有待商榷。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重点分析制约中国城镇化人口转移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开发经营政策四个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据调查,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已超过70%,中西部地区也接近60%,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在省内长期居住,农业转移人口省内就近市民化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应把省内就近转移和市民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出省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就业和创业,引导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在省内就近就业,鼓励乡内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使全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并实现市民化。在政策层面,要增强省域城市体系的连通性,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转移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更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文化交融的纽带作用;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人本核心的内容与要求,文章以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特征、价值需求内容与转移方向选择为研究内容,以江苏南京、扬州与常州三地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地区为研究样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异质性的影响与表现进行了理论诠释与实证分析;正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异质性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符合转移主体结构变化、价值诉求内容与转移趋势的有效、针对性的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的核心,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市民化道路实现的前提,更是经济、政治与社会得以整体推进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30.2%下降到2013年的10%,但产业内部结构得以改善,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工市民化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工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近期任务是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连.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提高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持久性.本文在总结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阻碍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的主要因素,提出要以户籍为先导、以土地为重点、以住房为基本,减少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的阻碍,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表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李克强同时指出,应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对于城镇化的推进,李克强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