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家庭住房自有率的整体上升趋势日渐受到关注,但少有对住房自有率地区差异的研究。在使用“六普”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对中国城市家庭住房自有率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城市家庭住房自有率在不同省份之间呈现较大差异;房价收入比、流动人口比例和失业率对其均有显著负向影响;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婚人口比例、家庭规模对其则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讨论了以上研究发现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31个省和地区2010年的数据,首先计算各地区的住房自有率,然后考察住房自有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基于实证结果计算各地区的实际住房自有率。实证研究发现,住房自有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住房自有率先上升后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位于曲线的下降段、缓慢上升段和快速上升段。利用联立方程组的估计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同时还发现住房自有率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31个省和地区2010年的数据,首先计算各地区的住房自有率,然后考察住房自有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基于实证结果计算各地区的实际住房自有率。实证研究发现,住房自有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住房自有率先上升后下降,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位于曲线的下降段、缓慢上升段和快速上升段。利用联立方程组的估计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同时还发现住房自有率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贾康 《英才》2013,(10):84-84
关于房产税改革,首先要明确一些相关情况和认识:第一,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的水平很高,但是差距在拉大。《福布斯》有一个调查结果披露,中国富裕阶层至少40%有3套以上住房;北京大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九成中国家庭拥有产权房,超过10%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第二,在住房上遇到困难的主要是什么人?现在最突出的是城镇低收入阶层和收入夹心层。特别  相似文献   

5.
所谓住房自有率,简而言之即家庭自有住房在全部住房中所占的比例,被认为是考量国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不少机构发布了我国的住房自有率数据。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数据都显示我国的住房自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今年5月,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近期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7年天津市居民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探讨家庭收入、住房财富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住房财富对旅游消费都存在显著影响,且家庭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高于住房财富;年轻家庭"住房资产效应"高于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越稳定的家庭其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越大;此外,风险厌恶型家庭其收入对旅游消费影响最低,风险偏好型家庭住房财富影响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住房租赁市场的封闭、单中心城市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化了住房自有率与城市蔓延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结论显示:首先,与自有住房者相比,租房者倾向于居住在离市中心较近的地方;其次,住房自有率的提高会使城市空间面积扩大,加剧城市蔓延。进一步,利用地级市数据分别对理论命题结论进行了检验,在比较充分地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证实了高住房自有率会加剧城市蔓延。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升高的住房自有率也是加剧我国城市蔓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CFPS2010年基线调查的微观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探讨住房类型分化的产生原因,测算各个阶层在获取住房的途径和机会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户口状况、城乡类别对产权类型的影响存在差异;年龄对租房和亲友提供住房产生影响;收入、是否是党员、婚姻状况、对教育重要程度的认知情况、职业类别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产权类型;乡村住房自有率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住房租赁市场的封闭、单中心城市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化了住房自有率与城市蔓延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结论显示:首先,与自有住房者相比,租房者倾向于居住在离市中心较近的地方;其次,住房自有率的提高会使城市空间面积扩大,加剧城市蔓延。进一步,利用地级市数据分别对理论命题结论进行了检验,在比较充分地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证实了高住房自有率会加剧城市蔓延。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升高的住房自有率也是加剧我国城市蔓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省城镇家庭住房自有率、人均住宅面积、住宅成套率等反映居住水平的指标均达到全国领先。然而与此同时,城镇住宅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形成了独特的"杭州现象"与"浙江现象"。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城镇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住房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住房运作机制不健全,有关政策不协调,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困难等,其不仅影响到住宅市场的稳定性和住宅产业的可持续性,而且将成为浙江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提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由"浅表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及"渗透性网络"三个维度构成,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是否存在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生态结构由低度链接"浅表性"网络、中度链接的"延展性"网络以及高度链接"渗透性"网络共同支撑,三种形态网络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提升具有递增性;"浅表性"网络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住房消费都有显著性正向效应,"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消费提升效应高于延展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的网络生态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社区物理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可得性是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核心部分。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地区间和城市间差异明显。中国城市老年人住房消费数量、住房设施齐全度、住房自有率、老人独居比例呈增加趋势;社区设施可得性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并采用聚类方法发现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梯度差异的空间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有关。最后提出了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从生育成本视角探讨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房价上涨1%,生育孩子意愿数减少0.051个;加入男性样本后,房价上涨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影响减弱为0.043,这一发现说明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没有现有文献所报告的那么大。进一步把房价的影响分解为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发现房价上涨在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中存在财富效应,但是总效应仍然表现为净挤出。异质性分析发现,房价对城市家庭、中高收入家庭、拥有住房的家庭以及中西部地区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从稳定房价、支持改善性住房、差异化调控、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及生育福利全覆盖等方面提出了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揭示其城市住房购买力不足问题和存在的区域差异,探索提升其住房购买力的途径和政策建议。利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的测算,揭示了我国部分省市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过高,城市住房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家庭的收入构成成分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沉淀于宅基地和住房的财产基本未得到显化。结合浙江省德清市、湖南省浏阳市典型农村发展实践的调研数据,认为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宅基地及存量农房,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家庭的住房购买力。研究结论: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普遍过高且存在地域差异,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与农民工家庭较低的财产性收入相关,显化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财产,利于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也有助于实现农民的财产权,提高其城市住房购买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199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口结构、城镇化对居民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结构中少儿抚养比对住房需求有负向的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对住房需求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城镇化对住房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截面数据进一步论证,得到与前面一致的结论。此外,本文还发现人均收入、住房价格、当年新开工住房面积对住房需求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平均家庭户规模、流动人口比重对住房需求有负向的显著影响。要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国家和政府需要做好三大方面的政策调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冲  王学义  周葵 《企业经济》2016,(7):154-160
根据中国199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口结构、城镇化对居民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结构中少儿抚养比对住房需求有负向的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对住房需求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城镇化对住房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截面数据进一步论证,得到与前面一致的结论。此外,本文还发现人均收入、住房价格、当年新开工住房面积对住房需求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平均家庭户规模、流动人口比重对住房需求有负向的显著影响。要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国家和政府需要做好三大方面的政策调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显著正相关,其估计系数要高于社会租房,但略低于自购住房,而采用"定居意愿"替换结果变量后的结论仍稳健;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心理融入的正效应并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表明,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差异主要是由其经济社会特征差异引起的,但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制度约束等不可解释因素仍有较大影响,而住房是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市住房保障中心2004—2019年廉租租金发放记录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生命表分析法对上海廉租家庭福利依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海廉租家庭特别是青年家庭的福利依赖程度较低,但高收入家庭福利依赖现象表现较为明显,基于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与此一致,较高收入家庭中人均收入与资助退出率的负相关程度最高,而青年家庭则最低。此外,户主和家庭特征以及政策因素等均对家庭的退出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户主年龄和宽松政策对退出率的影响为负,户主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成员数量以及住房自有率的影响为正,特别是户主受教育程度对青年家庭退出率的正向作用尤为明显。考虑到青年家庭和较高收入家庭在接受廉租资助后的不同表现,并从激发青年家庭就业潜力和降低较高收入家庭福利依赖动机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妍  王书伶 《管理学家》2019,(2):138-141
文章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中,恩格尔系数作为对家庭负担的考量。实证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越小,即家庭负担越小的家庭,越倾向于购买商业保险。此外,分析发现这种影响在城市和农村家庭中有显著差异,城市家庭更倾向于购买商业保险;在对户主特征进行变量控制时发现,年龄趋向于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户主,越倾向于购买商业保险。  相似文献   

20.
“参与式治理”是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也是我国社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住房市场深化改革,我国城市的住房获得路径逐渐多元化,社区制度环境也呈差异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住房获得路径的异质性如何影响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本文采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中的社区治理数据,使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市场、国家和家庭三种住房获得路径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社区治理合作生产中,居委会作为常规生产者,其治理效能、信息透明度、干部回应性显著影响居民作为“消费生产者”的社区治理参与意愿;在三种不同住房获得路径下,居民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社区治理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若干住房获得路径差异化背景下促进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