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1月初,一份由中国国务院委托财政部牵头起草的有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方案《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暂行条例》,在征求过多方意见之后,已提交到国务院等待批复,有望于2009年内出台。这意味着,学术界多年关注的开放并加强地方政府发债管理的改革思路,正在被官方采纳。那么。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意义何在?在执行过程中。相关决策层又是否已为“谁来发、谁批准、谁控制、谁来买、用在哪、拿什么还、怎么还”等诸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找到了最优解?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举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表明,仅仅禁止地方政府举债并不能消除中国许多地方业已存在的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将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同时,必须实施一套类似于美国州政府的财政约束规则。为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制度,在允许地方政府举债之前.应首先摸清地方债务家底、明确政府的相关责任:其次是建立地方公债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构建独立、公乒的信用评估框架,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其他旨在减少地方政府财政信息不时称的政府间机构等;最后是分步实施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7,(16)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深度发展,资金缺口不断的扩大,我国地方政府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政策进行举债融资,其融资模式大体经历了银行贷款和财政补助共存、多种债券融资模式探索、债券融资加速和转型环节,融资模式的不断转变满足了地方政府各方面发展和支出的需要,也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以地方性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阶段的融资模式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对,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2017年最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探索进一步促进举债融资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构建新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预算约束和破产机制的视角,解释了地方政府为何会有过度举债倾向。软预算约束很难完全规避,决定了地方政府多少都存在过度举债的倾向,为了尽可能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很多国家便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比如限制举债规模和用途等,以抑制过度举债行为。我国在硬化预算约束等方面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就如何改进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或建议,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并不是绝对的;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地方政府破产机制;推动市县级政府发债方式由"代发代还"转变到"自发自还"等。  相似文献   

5.
王祥胜 《理财》2012,(2):25
作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的养老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若剔除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含新疆建设兵团)共有15个,缺口高达679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养老金制度潜在的财务风险已经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6.
《预算法》明确规定: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只能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无视《预算法》的规定,擅自举措债务。巨额借款势必导致地方财政陷入危机之中,极易引发财政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预算法》明确规定: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只能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无视《预算法》的规定,擅自举借债务。巨额借款势必导致地方财政陷入危机之中,极易引发财政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的地方金融机构,如:城信社、农信社、信托投资公司等都为地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受到《预算法》的严格限制,这些限制性规定不仅加大了中央财政的压力,也不利于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地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因此,必须注意合理确定和控制债务规模,强化地方债务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地方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并确保到期债务的及时偿付,维护地方政府的信誉。  相似文献   

10.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  相似文献   

11.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予页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增大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有利于中央对各级政府债务的全面监管,有效避免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5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这为民间资本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的同时,也是为民间资本正名,打造国企、民企和外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年初的一则消息,着实让中国内地地方政府备感“头疼”。原来,消息称:由国家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监管意见”(下称“《意见》”)已经下发各地征求意见,其中的部分条款直指较为敏感的政府举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左林  张有义  朱雨晨  王晨 《财经》2011,(5):88-91
近几个月以来,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先胜频繁组织座谈会,征求意见,为<广东省慈善事业条例>草案的修改而忙碌.他希望,能将这份草案在6月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争取年内出台.希望这部新法能激发民间慈善活力.王先胜说.  相似文献   

15.
樊轶侠 《金融博览》2014,(12):23-25
《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财库[2014]57号,简称《办法》)要求,自2014年5月19日起,上海、青岛等十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这标志着中国地方债改革试点进入新的阶段。从1998年之后《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了地方政府举债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两者呈正向相关的作用机制;基于空间关联模型,采用2010-2015年全国30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的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工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举债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对国有土地的绝对垄断来经营城市,利用土地抵押融资来大规模举债,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促进工业经济增长;(2)地方政府举债对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了市政建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邻近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很难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行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韶华 《南方金融》2005,34(4):22-24
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与一国国家结构弱相关,而与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存在财政分权高度正相关。本文从用家结构形式入手,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结构形式下地方分权与自治的特点,比较财政联邦主义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优劣,并结合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历程,研究国家结构与财政权力配置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说明中国的单一制并不构成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障碍,只要存在财政联邦主义,地方政府就有可能行使举债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融资。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地方财政投融资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债务资金的使用方从事有损公众利益活动被查处的概率低,而预期收益大,因此其项目负责人办事的公正性和提高国有资源使用效率的责任心大大降低。加上我国政府采购长期缺乏公开性,效率低下,这也直接导致了债务资金使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丽虹 《财政监督》2012,(22):67-70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或者以财政补贴、政府担保作为还款承诺设立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重点将融入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