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辽宁农村小城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小城镇建设本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一批工业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综合经济型、农贸型、旅游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村小城镇。  相似文献   

2.
3.
4.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社区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我国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农村城镇化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城镇化过程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肖瑶  鲍润华 《企业导报》2014,(5):165-165,172
本文首先介绍就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以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就业状况,通过对各状况的综合评价,假想在扩大就业为目标的前提下,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大小关系表征着非农化与城镇化两大进程的协同性.对世界各国的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呈现"扩大-波动-缩小"的趋势,在实现高度城镇化后可能逐步趋零.1985-2019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呈现两轮先增后减变化.这一波动,一方面,取决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与居住在乡村的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增减有关.当前,我国正在进入非劳动人口城镇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同时,有越来越多非农就业人口更愿意居住在乡村.建议顺应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完善城镇化政策体系,鼓励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安居,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就业非农化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扩张后,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被拆迁的农民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身份的转化,在其市民化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和阻碍。本文试图从制度、体系及相关服务举措上寻找出路,来缩短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洋 《民营科技》2012,(11):229+2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越来越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然后论述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并指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指人类活动因要素流动所带来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中国的城镇化已持续了很长时期,但过程中遗留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突出的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本文就农民工就业现状以及其中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并认为要实现人的城镇化,第一步就是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关注力度以及资源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农民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是城镇化的生力军和人才资源,农民工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维稳器和助推器。城镇化能有效扩大城乡就业,城镇化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关键着力点,城镇未来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化无序发展、粗放型发展等,影响了农民工就业。因此,要提高城镇质量效率,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促进农民工本土化就业。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都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广大农村为了寻求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环境而自己闯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又是相互促进的。乡镇企业作为我国特殊的所有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乡镇企业”已经突破了集体企业的概念界限,有了更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翻开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是根据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做出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已实现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相似文献   

14.
15.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经历的一种趋势。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80%,甚至更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我国的城镇化比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类型农民所拥有的资本类型为切入点,分析不同路径城镇化的人群特征及其可持续性水平,找寻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具体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分为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群体为主的主动城镇化和以被征地农民群体为主的被动城镇化,不同群体的城镇化可持续性存在差异。产业—城镇协调发展是同时解决两种途径农民城镇化的关键。除了安居和乐业并重外,可持续性城镇化提升的制度供给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考虑代际差异、提升综合资本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通过以产业为代表的物质要素和人口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影响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总量的供求结构、就业人员分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而就业增长反过来不断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广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核心,注重城镇化发展与就业协同推进。2013年广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益优化,城镇单位就业增长明显,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面积的转移,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力组成模式,并且整体管理机制和运行措施也在优化,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如何有效地处理城镇化项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本文结合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着重阐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实现路径,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尽管他们可以获得土地补偿,但补偿费用不能满足其长期生活需求,更无法解决其在城镇的保障问题。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从台湾农村城市化模式看广西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官锡强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20-25,31
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以农业充分发展为基础、工业充分发展为主导,城镇化进程应与农地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发展二、三产业,构建网络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元化;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培植龙头企业,催生一批乡镇产业集群;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