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861年,德国伟大的法学家鲁道夫·耶林发表了其不朽的名作《为权利而奋斗》。他认为法律的生命是奋斗,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公民,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当为自己  相似文献   

2.
张白云 《魅力中国》2010,(4X):84-84
选举权是公民参与选举的资格和前提,即公民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选举权在公民权利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公民的选举权具有双重属性,即权利加机会。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对于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它关涉公民自然人格的完美和政治人格的完整。我国目前对公民的选举权的理解过于偏狭,简单的认为选举权就是投票权。其实则不然,选举权是一个权利群,它包括投票权、提出候选人、自我宣传权、知情权、罢免权等一系列的权利。因此,现阶段我国公民选举权的保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尤其是对选举权这个权利群的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古典经济学家早已看到.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财产.那么他就不愿积极创造财富.从而社会也不会有财富的积累.更不会有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因此政府的根本任务就应该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使之避免遭受暴力的侵犯。  相似文献   

4.
东盟视窗     
《广西经济》2014,(1):5-5
正|声音|"一个健全社会的宪法应该经常被修订,以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需要。"——缅甸总统吴登盛在1月2日表示,他支持修改缅甸宪法,以允许"任何公民"成为总统。这一表态为昂山素季竞选缅甸总统创造了可能。他还表示,自己不想对任何公民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利施加限制。"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正变得越  相似文献   

5.
生存权和发展权属于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公民都应为自己和他人的这一权利的实现而不断努力。 路遇矿井民工 初春回家的火车上.笔者与四川绵阳市安县两位从山西省的煤矿返家的民工相遇。他们衣衫褴搂神色黯然,一路上不吃不喝.引起周围旅客的注意.在好心人的再三询问与劝抚之下.俩人含着泪水.讲述了他们自己的遭遇。矿井干了10个月.每人只带回1000多元.原本期望可以拿到5000多元却大都被矿主扣除了。2000年的日子是挨过去了,2001年的出路又在那儿?他们还算幸运的。他们邻村桑枣镇跳石村就有7个人死在不久前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产权导刊》2007,(1):68-68
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税收本质理论主要有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 一、交换说 交换说认为国家征税和公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税收是国家保护公民利益时所应获得的代价.经济分析法学派认为,税收就是交换.通过交换,不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且交换双方都认为其利益会因为交换而得到满足,产生合作剩余,而在对方的价值判断中得到较高的评价.从数量关系上看,相互交换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等额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图解读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的涵义。作者阐释了苏格拉底死亡的原因以及对逃亡与死亡的选择:第一,苏格拉底尊崇的国家治理形态貌似王政,是一种合理的治理国家的方式,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各个阶层都能合理井井有条的运行,实现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富足,但是他的思想却不被大多数崇尚民主自由的人民所接受,这种政治观点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亡;第二,对于苏格拉底来说,逃亡的只是一具躯体,失去了雅典公民的身份,没有归属国家的人生是不值得存在的。而死刑的判处,则代表着是国家权利的象征,作为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愿意遵从民主选择去死,而不愿选择逃亡。  相似文献   

8.
李聪慧 《魅力中国》2013,(17):190-190
今天研究儿童心灵教育不得不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留给人类的古典名著《理想国》可以被视为心灵教育的经典。柏拉图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主张,都是针对现实的弊病而设计的关于世界、人和国家的理想:人应当是怎样的,国家社会应是怎样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等等。应当也就是“应有之义”.这也是“正义”的含义。他所描绘的理想国家是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民是正义的公民。他认为正义是最大的美德,美德是一种心灵的健康。对儿童进行心灵教育就是为了使其获得正义的心灵。即心灵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彭丽媛 《魅力中国》2011,(17):76-76
一、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与公民意识 1.公民 公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到:“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中,就是一个城邦。”我们可以看出,公民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政治性和民主性。但是,到中世纪后,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公民”转化为臣民,公民的权利和地位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0.
李小银 《魅力中国》2009,(31):84-85
刑事诉讼民主化、科学化已是世界性潮流,保障被追诉者的诉讼权利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被追诉者的沉默权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关注。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每个公民都拥有法律赋予的保护自己权利的资格和能力,每个公民都可以运用这种资格和能力与侵犯或剥夺其权利的人进行理性的、文明的抗争。从沉默权设立的理论依据、核心意义和动力机制,分析沉默权在我国适用问题的探讨及我国赋予公民沉默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志武 《环球财经》2009,(9):110-111
一旦国家负债累累,老百姓又不得不交税的时候,连那些本来不关心政治的公民也不得不关心政府的权力、自己的权利,交税是提醒公民权利、感受政府权力的最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唐钧  Cook  S 《中国国情国力》2000,(9):20-22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相似文献   

13.
时统君 《理论观察》2007,18(3):93-94
社会主义良法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实现是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价值目标,而良法体系为广大公民普遍自觉的遵守则是法的实现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公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重要基点之一,而公民严格恪守法律义务和积极主张法定权利既是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公民守法伦理的两大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部分内容修正案,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冯莉 《东北之窗》2010,(24):33-34
民事公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某些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有关公民重要权利的民事案件,在无人起诉或当事人不愿诉、不敢诉、不能诉、怠于起诉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动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以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住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  相似文献   

17.
<正> 公民的标准是什么?不管如何定义,这几项权利是应该有的,公民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平等税费责任和义务、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和平等的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如果能够平等的享受这几项权利,就应该算是公民。如果我们将城市居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标准,或者说作为衡量农民是否是一个完全公民的参照系。我们来看一看,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距离公民标准还相差多少。  相似文献   

18.
宋杰 《理论观察》2013,(10):31-32
诺齐克是一个个人权利的捍卫者,他把个人权利几乎看做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毫无条件的拥有各种权利,他认为我们仅具有不被侵犯的否定的权利,而不具有肯定的权利.在诺齐克看来人的否定权利是生而具有的,不是被外者所赋予的.因而对个人权利来讲是人人平等的.诺齐克把这种个人权利看做一种“边际约束”,认为权利是彻底的,它不因为任何正当理由而被践踏.  相似文献   

19.
石述思 《中国报道》2012,(12):72-73
2012年,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开始以公民的姿态登场,他们珍惜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促使着官民更积极地互动,形成新的共识,推动新的制度,使自己的国家向着更民主、更平等、更自由、更博爱的方向进发。  相似文献   

20.
梁霖 《改革与开放》2010,(12):34-35
一、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当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它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是政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