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激烈的较量之后必然是深度的联合。任何利益的博弈要么以一方的消亡为结局,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以双方握手言和为结局。利益博弈的内耗迫使产业主体必须寻求共赢和自救。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古诺模型的基础上,以我国食品行业集体失德危机为背景,建立了一个企业同时进行质量和数量博弈的模型,从双寡头情形扩展到N人博弈情形,证明了企业的逐利性将导致行业集体失德。尽管政府监管水平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博弈均衡结果,但道德规范仅在中度监管情形下有意义,此时针对N人博弈中要么全部生产问题食品、要么全部生产正常食品的均衡策略,道德规范可以突出生产正常食品的聚点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幸俊 《老区建设》2009,(18):35-36
社会的改革变迁内生着乡村治理的内在演变逻辑。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主体也呈现出新的博弈雏形。文章试图从利益博弈视域下管窥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多元治理为博弈旨趣,以期提出博弈有效路径,实现多元利益整合,形成最佳合力。  相似文献   

4.
张俐 《特区经济》2012,(9):143-145
本文以博弈论为基本分析工具,辅以质性访谈调查,对景区开发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三类主要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博弈机理进行分析,明晰各方利益博弈中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均衡过程,进而构建以景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利益均衡博弈模型,并归纳得到宏观体制下的分权制度、居民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参与意识薄弱和政府及企业的强势参与是影响三峡库区旅游景区开发中利益主体博弈与利益均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媒体     
《中国经济信息》2011,(9):10-10
战后国美 过去一年多,创始股东黄光裕和时任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陈晓之间的裂痕,演变为中国民营企业史上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商业伦理博弈的范本。很多人猜测其要么惨烈收场,要么陷入持久战泥潭。  相似文献   

6.
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社区居民这三类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及其博弈地位的差异导致利益冲突,并表现出非合作博弈;应从利益协调的角度进行合理制度安排,建立平等的谈判协商机制、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处理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7.
刘玉莲 《魅力中国》2010,(32):113-113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互相博弈。本文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例,阐述了该会涉及的利益主体——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而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8.
农地征用制度:多方利益的博弈与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征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征用制度安排也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从主体来看,农地征用制度是农村与城市、政府与农民、大资本与农民、现代人与未来人、本届政府与下届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多方"博弈的结果;从发展战略来看,是以农补工战略和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博弈的安排,从时间角度看,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博弈取向;从目的  相似文献   

9.
劳资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当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时,劳资关系的和谐度必然提高.传统劳资关系观认为劳资双方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双方的依存性,从而造成博弈结果的无效性.本文以劳资博弈过程中的“囚徒困境”为起点,在考虑到博弈双方公平感的影响后,基于帕累托改进过程,寻求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特征便是地方政府与以前相比获得了更多的权力。这一现象虽然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常出现由于利益不同导致的博弈。在这种经济环境仍旧处于制度相对不稳定的状况下.企业实施适当的政治策略,能够影响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定,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文章从制度基础观的合法性角度分析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这种不稳定环境中,企业应如何实施政治战略,以建立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珍 《特区经济》2013,(10):151-152
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者,尤其在招授标阶段,最直接的利益主体是招标人和众多的投标人,不同的投标人因各自的利益目标而进行激烈的竞争是博弈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对招投标双方进行目标和繁略分析.进而分析招授标主体双方博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后提出招标人和投标人策略建议,从而达到工程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1956年河北省工资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其争议的焦点主要为工资标准的地区分类、国家工作人员升级、工资标准及增长指标分配等问题。但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利益冲突,所有争议的本质是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彼此包容兼顾,国家会在自身承受范围内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而地方间的利益争取亦会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底线,以实现一种良性博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博弈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将博弈理论运用于投资和引资行为当中,阐述了投资和引资行为的博弈论基础和博弈方法.分情况深入分析了投资方和引资方基于利益上的博弈行为进行,充分证明了投资方——引资方多方博弈互动系统的存在.并通过长三角地区城市引资的实例分析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相关结论,为投资方和引资方的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博弈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将博弈理论运用于投资和引资行为当中,阐述了投资和引资行为的博弈论基础和博弈方法。分情况深入分析了投资方和引资方基于利益上的博弈行为进行,充分证明了投资方——引资方多方博弈互动系统的存在。并通过长三角地区城市引资的实例分析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相关结论,为投资方和引资方的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高校与高校教师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高校是以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升综合实力为根本利益诉求的整体利益主体,高校教师则是追求其个体利益诉求最大化的个体利益主体,二者之间存在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利益博弈—委托—代理关系。深入认识和分析二者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对于消除高校教师“棘轮效应”,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科研质量,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养成,最终实现高校整体利益诉求和教师个体利益诉求的“双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56年河北省工资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其争议的焦点主要为工资标准的地区分类、国家工作人员升级、工资标准及增长指标分配等问题。但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利益冲突,所有争议的本质是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彼此包容兼顾,国家会在自身承受范围内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而地方间的利益争取亦会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底线,以实现一种良性博弈。  相似文献   

17.
贺宇 《改革与战略》2007,23(10):62-65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棘手的政府问利益博弈问题.即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劳动力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间利益博弈.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文章就此进行了着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定价权博弈发端于国际贸易领域,正日益金融化、常态化,威胁定价权弱势国的经济安全。文中主要以国际垄断寡头或与其母国操纵价格的直接证据来揭示全球定价权博弈的实质—财富转移或获取财富分配权的角逐,随后分析三种不同利益(国家利益、垄断资本利益、国家利益和垄断资本利益交汇)驱动的全球定价权博弈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威胁,进而提出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健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及指导思想、筑牢经济安全防线底线、巧夺定价话语权和打造拥有国际定价优势的市场主体等对策建议,旨在破解全球定价权博弈中的中国安全困境,提升中国经济安全度。  相似文献   

19.
公司财务治理过程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各利益主体在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必然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合作博弈,而不合作博弈的结果是公司总体经济利益受损,各利益主体就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文章旨在利用博弈论理论,探索各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博弈的途径,最终实现公司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刘世英  黄杨 《环球财经》2012,(10):94-96
不管马云愿不愿意,阿里巴巴和雅虎的缘分已走到了尽头。阿雅之间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要么阿里巴巴反购雅虎,要么是回购当年雅虎10亿美金买下的阿里巴巴39%的股份,最低限度,也要回购其中至少15%的股份。如今,历史已做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