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然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中国的"土地财政依赖"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土地财政"模型面临重要拐点。"土地财政"的转型已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关系,地方政府对农地征收的垄断和土地变更的用途管制是土地财政的基础,许多地方政府主导成立了大量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并以土地为抵质押物和以土地出让收益为还款来源进行大规模举债.同时,地方政府官员面临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在"政治竞标赛"的考核与激励下,用举债资金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导致了房价上升.  相似文献   

3.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均呈现一明显的特征-"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地方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面临不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因而土地财政问题亟待解决。土地财政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还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重要的经济问题。目前,针对土地财政成因的研究结果主要有财政压力说,GDP锦标赛说,以及土地相关制度说等。本文采用2001年到2011年间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用量化的方式验证我国的土地财政的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均呈现一明显的特征-"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地方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面临不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因而土地财政问题亟待解决。土地财政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还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重要的经济问题。目前,针对土地财政成因的研究结果主要有财政压力说,GDP锦标赛说,以及土地相关制度说等。本文采用2001年到2011年间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用量化的方式验证我国的土地财政的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逐步形成了以土地财政为支撑、以地方融资平台为核心的融资体系。本文基于我国土地财政的形成原因及现状,分析了土地财政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机制,阐述了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可能引发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土地财政的含义,分析土地财政的弊端,指出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美晓 《时代金融》2014,(8Z):199-199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土地财政的含义,分析土地财政的弊端,指出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压力日渐增加。为了摆脱税收征管面临的种种约束,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被迫寻求制度外发展,其中选择土地财政无疑是最重要的方式。本文重点讨论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内在逻辑,试图构建一个三因素分析框架以解释地方政府大兴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江苏省12个地级市①为例,通过对其2002~2010年代表性指标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来检验该框架的解释力;最后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土地财政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地方财政体制变化,分析土地财政的成因、危害以及与地方财政的关系,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对策。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具有巨大作用;(2)在地方财政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完善地方财政体系,规范地方财政收入。研究结论:为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土地性相关收入的分配,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戴昀 《海南金融》2013,(6):51-53,84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平衡被打破,在财政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形成依赖,盲目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对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土地财政形成原因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揭示土地财政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负效应。最后得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现行财政体制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并提出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和财政体制,建立土地出让的综合评价系统等相关改革措施,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向中央集聚,社会公共事权不断下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依靠出让土地和与土地相关的产业产生的财源,财政收入模式明显呈现出土地财政特征。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产业结构畸形、财政风险加剧、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本文以成都、广元、遂宁、资阳四地市为例,通过对土地财政的现状调查,分析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因自有财力不足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导致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发展、加剧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张。本文以央地关系为地方政府财力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重点关注地方自有财力中的土地财政部分。在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建立权责明晰、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进行探究,以地方财力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抓手,进一步思考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使地方财政有了"土地财政"之称。本文以许昌市为例,以地方国库为视角,探析地方财政土地依赖行为产生的原因、引起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闫富雄 《财会学习》2016,(20):61-62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集"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于一身,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地方财政收支存在巨大缺口的事实;政治集权又促成了各地方官员的"晋升竞标赛",进而促成了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弥补财政并实现晋升的执政理念,这进一步扩大了土地财政规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两个方面考察了土地财政的体制成因:财政分权下的预算约束和政治集权下的升迁锦标赛激励模式使地方政府日益依赖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因推高房价、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失衡、土地违法案件频现和强制拆迁威胁执政基础等原因饱受诟病,建议从改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两方面来治理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的形成有体制、机制的原因,近年来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为主的土地财政快速增长,隐藏了很大的风险,亟须通过改革摆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持续的税收进行公共财政运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不平衡为切人点来探索转型时期中国城镇房价持续高涨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在对经验事实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本文将财政不平衡、土地财政和房价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经济基本面、人口结构、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地区间竞争等潜在影响因素的情形下,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不平衡是引致其积极追求土地财政的制度性因素;土地财政规模与房价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反馈效应;进一步分析财政不平衡对房价的影响机制,系统GMM的估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不平衡对于城镇房价的持续上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土地财政规模是连结两者的中间变量。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为了抑制房价快速持续上涨,理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分配关系、落实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以及完善地方融资渠道等制度建设等方面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融资与土地资本化:基于财政风险矩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融资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本化过程出现的特殊财政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地财政,即以土地预期收益为交易标的或定价要素的公共收支。地方政府在《预算法》约束下发展了脱离公共预算的融资平台支持其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土地财政作为地方融资的重要途径,为地方政府做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土地财政的弊端日渐彰显。如何走出土地财政困局,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文中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财政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合云 《财政研究》2011,(10):36-39
从逆向软预算约束的理论视角分析,"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强激励机制和弱约束机制下在其管辖范围内攫取资源来完成政府政策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应是优化制度环境、调整目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具体来看,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深化财政分权改革;将政绩考核权力适度下放,以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增强外部约束主体的约束能力和约束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