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刚强  刘英辉  杜萍 《化工管理》2013,(18):188-189
本文主要以CO2为例,介绍了CO2从低温液态到常温气态、超临界态及各种气液比的混合态的流量计量方法及流量计选用注意事项,着重论述在气液比例随时变化的情况下的CO2流量计量。  相似文献   

2.
对以氨吸收电厂烟道气中CO2生产碳酸氢铵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氨的来源、各种合成氨工艺的能源消耗、附带CO2排放情况和碳酸氢铵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氨生产过程中附带CO2排放相对较少,用于吸收电厂烟道气中CO2生产碳酸氢铵肥料,在碳酸氢铵能够有效被植物吸收的前提下能够达到减排CO2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CO2甲烷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光催化还原CO2制甲烷的关键在于寻找高效的催化剂,尽可能提高CO2的转化率和甲烷的选择性。文章主要根据国内外光催化CO2甲烷化催化剂的专利申请,从国内外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分布、核心专利、各催化剂技术分支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明晰了光催化CO2甲烷化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光催化CO2甲烷化催化剂存在的不足、研究热点和应对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介绍光催化还原CO2的重要性及廉价金属Fe,Mn,Co配合物的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基于LMDI模型的CO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Kaya及其扩展模型将CO2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7个方面。根据1995~2009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数据,利用LMDI模型分解计算出7个因素的CO2排放量和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江苏省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对CO2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起到负向驱动作用,人均产出和产业能源强度分别是影响CO2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主导因素。降低CO2排放量,需要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促进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6.
结合CO2汽提法尿素生产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腐蚀特征进行描述,分析腐蚀原因,并对检修过程进行概括与评估,给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CO2驱过程中对油藏的适应性以及驱替效果的问题,研究在驱油过程中原油及岩石的性质变化,并探究岩石的孔隙半径、渗透性、孔隙性以及原油的黏度、密度、原油组分等油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调研结果表明,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加,岩石的孔隙半径、渗透率增大、不变或减小,亲油性增强。随着温度以及作用压力增加,原油的密度降低;在温度一定时,随着作用压力的增加,原油的黏度会先减小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30+的含量会降低;在作用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增加,原油的黏度会降低,C30+的含量降低幅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CO2驱注入过程中,压力波动等因素造成流速改变致使管柱振动,进而导致管柱力学性能的变化和破坏,此外,不同相态的CO2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为研究CO2驱注入管柱的动态特性,应用有限元软件对管柱进行仿真分析,考虑CO2不同相态的影响,对比考察不同轴向力、壁厚、内压下管柱的变形量和固有频率。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作用使管柱固有频率降低,管柱固有频率降低率在液态CO2与管柱耦合时为10.3%、超临界态CO2与管柱耦合时为6.5%;轴向力对固有频率高阶区影响大于低阶区影响;增加壁厚能增强对管柱的保护作用;内压增至100 MPa时对管柱结构损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CO2驱油注气生产过程中管柱结构优化设计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某地勘探发现大量油气伴生的CO2,给后续的构造评价带来很大挑战。为提高CO2识别有效性,提出将Fisher判别法用于储层中CO2识别的思想。考虑流体性质差异,优选中子、密度两个测井敏感参数,C1/TGAS、C12/C345、C1/C2345三个录井敏感参数,并利用CO2和烃类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创造性地引入热中子截面(TNXS)参数,作为能反映储层特点的原始判别因素。采用Fisher判别法对样本点进行反复训练,确定原始判别因素的线性组合形式,建立判别函数。通过判别图版确定流体类型,表明Fisher判别法对CO2气层、烃类气层以及油水层有较好的区分度。Fisher判别法从传统技术、模型、算法的复杂性中超脱了出来,通过数据特征实现了数据类别的自适应识别,给复杂储层构造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合成骨炭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多孔陶瓷,能将纳米TiO_2催化活性与陶瓷载体的吸附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备具有催化活性并能循环使用的载体型光催化剂,可有效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通过实验研究了镀膜层数、多孔陶瓷球直径、致孔剂质量分数、骨炭合成中CaHPO_4和CaCO_3的质量比值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陶瓷球直径为3 mm,镀膜层数为4层,致孔剂质量分数为4%,CaHPO_4和CaCO_3的质量比值为2.6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空调冷热源的设计在空调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某综合楼空调系统冷热源设备选型出发,描述了污水源及污水源热泵的特点,分析了污水源热泵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利用"污水源+板式换热器"替代冷却水塔提供冷却水的方法,从而为污水源热泵的选用和污水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形式,采用Dest软件对唐山地区的太阳能辐射量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典型建筑的负荷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论述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唐山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形式,采用Dest软件对唐山地区的太阳能辐射量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典型建筑的负荷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论述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唐山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农村冬季采暖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邯郸地区示范项目典型农宅为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首先,利用TRNSYS软件建立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模型,模拟分析了系统的长期运行特性;再通过费用年值法和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对比分析该地区常见的4种采暖方式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最后选出最合理的运行系统。结果表明:1)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运行高效且稳定,运行期间系统COP达3.5以上,热泵机组COP达4.0以上;2)在间歇运行方式下,土壤平均温度一年的降幅为0.8%,十年的降幅为3.6%;3)在4种采暖方式综合对比下,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费用较低且环保性较好。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研究为户用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在京津冀地区典型农宅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水源热泵地板供暖系统的节能策略,以石家庄市某实际运行小区的中水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为对象,引入室外综合温度的概念,综合考虑室外气温、太阳辐射热与风速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推导得出了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质调节情况下,保证热用户舒适度的二次网供、回水温度调节公式。经实际运行测试,由该调节公式计算得出的二次网供、回水温度作为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分时段质调节的依据,可以在满足热用户舒适度要求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中水源热泵系统与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结合及推广为城市集中供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在低温工况下性能衰减、排气温度过高和制热不足等问题,以过冷器前节流中间补气空气源热泵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带补气单螺杆压缩机为热力系的循环理论数学模型,给出了中间平衡补气压力的计算流程,并对系统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不补气压缩系统相比,补气对系统COP、制热量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压缩机的补气口越靠近吸气结束位置,系统性能参数越好;在蒸发温度-25 ℃情况下,补气与过冷器过冷侧液体出口的温差降低6 ℃,压力损失系数从0.42增加到0.82,COP提升了14%左右。因此,在能够保证过冷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补气口与过冷器过冷侧液体出口的温差,尽量减少补气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有利于补气热泵系统性能的提升。研究结果可为过冷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工程热源温度高、温差大的情况,采用一级换热及三级热泵系统,利用余热供暖,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工况、系统形式、运行工况、系统能耗、运行费用,并分析了该系统与传统供暖方式相比在节能、环保、经济方面的优势。〖HJ4mm〗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工程热源温度高、温差大的情况,采用一级换热及三级热泵系统,利用余热供暖,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工况、系统形式、运行工况、系统能耗、运行费用,并分析了该系统与传统供暖方式相比在节能、环保、经济方面的优势。〖HJ4mm〗  相似文献   

19.
中水源热泵机组是利用中水作为热源的高效节能技术。通过石家庄市某住宅小区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中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情况,机组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地区应用中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不仅能满足用户的供暖需求,而且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