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联网采用了感知特征明显的物物互联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叫做传感网.本文通过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对于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说明.并对各个功能模块功能及构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部分模块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以供对智能家居的设计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家居系统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智能家居系统主要是把家居环境与信息技术结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改善家居环境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追求智能家居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对于家居的智能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3.
煤矿开采虽然能够获得很大的利益,但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危险而且难度非常大的工作,随时面临着坍塌、火灾等事故的威胁,这些事故对我国煤矿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矿井内部极大的危险性意味着对于各种设备的质量要求很高,而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技术都应用到了煤矿业中,物联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在煤矿开采工作中使用物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4.
物联网已经成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保障,能够更好地完善物联网相关功能.在此背后,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物联网安全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对于促使环境监测工作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升整体的发展效率,保证整个环境监测能够精确定位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本文立足于这一项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消防建筑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探析物联网应用的可能性和适用性,以便更好的运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建筑消防设施.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是新兴的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为了使校园管理简洁化、智能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校园管理中,以期实现智慧校园。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原理及技术框架,分析了智慧校园的概念、核心理念,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并阐述了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中逐渐普及智能化管理技术,其中物联网技术是建设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实时掌控,进而为决策者在建设工程开展中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探讨了建设工程智能化管理的项目特点,系统地论述了建设工程智能化管理中物联网的基本概... 相似文献
9.
10.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率先在江苏省建立起特种设备的智慧管理、快速检验、重点设备动态监管与健康监测、安全隐患远程诊断和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的示范体系,为特种设备立法、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为保安全、促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高校在建设实验室过程中面临的设备管理非自动化程度高、传感器传输信号异构化程度高、资源管理共享程度低和智慧化程度低等问题,以满足实验教学、管理、服务的开放性、可持续性和协同化需求,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数据共享的智慧实验室解决方案,设计了感知层、网络层、大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等技术架构,并对模型中各层功能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利用ZigBee具有的容纳节点数量大,增减节点灵活等特点,设计了基于ZigBee协议的海量感知数据传输的实现方案,通过对感知节点、网关设计等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实验室将实现信息数据海量感知化、实时控制远程化、系统运行自动化、智慧感知分析,可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14.
作为物联网初级阶段的RFID技术能显著提高铁路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化、流程简约化和运输高效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铁路集装箱物流效率的提高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自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物联网这一新兴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推广,它强大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功能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模式,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基于物联网的强大数据交换与共享能力,其对物流业的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对特殊商品物流(烟草物流)的推动作用表现地更为突出。本文就物联网对于烟草物流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探究,对于利用物联网推动烟草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烟草物流应用物联网改善现有的仓储和运输条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20,44(2):101867
Recently, smart home services have come to the forefront as part of the growing market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ince these smart home services were introduced, they have been expected to grow rapidly. However, contrary to optimistic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market growth, the smart home market has appeared to hit a roadblock and remains at an early market stag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barriers that consumers perceive when they are introduced to smart home services. Based on the resistance theory and perceived risk model,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risk and resistance to smart home services, using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and service intangibility as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risk. Dividing perceived risk into four dimensions—performance risk, financial risk, privacy risk, and psychological risk—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four risk types are affected by technology uncertainty and service intangibility, and the perceived risks, except for financial risk,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resistance to smart home services. When the survey respondent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postponers and rejecters, the result of postponers is similar with that of total sample, except that privacy risk is unimportant to postponers, and the result of rejecter cannot satisfy the recommended model fit.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海洋环境的有效监控,设计了一种面向海洋环境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的物联网节点。首先,定义了系统模型,将系统分为无线传感器网络、Sink节点和监控中心,将系统中的节点分为传感器节点和Sink节点,然后对传感器节点、Sink节点、传感器接口电路以及监控中心的硬件均进行了设计和描述,同时对传感器节点和Sink节点的软件流程进行了设计。系统测试表明文中方法能对海洋环境信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给出报警以对用户进行提示,同时死亡节点数较少,具有成本低、功耗低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物联网通信技术目前存在的传输距离受限、成本高昂和信号易受干扰等问题,对PLC-IoT(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internet of things)技术在智能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架构开展了相关研究.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Konnex(KNX)总线技术的基础上,依据PLC-IoT技术的免布专用通信线、通信带宽高、通信时延低等技术特性及优势,设计了PLC-IoT技术在配电物联网、智慧道路、智能充电桩等智慧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架构,并验证了PLC-IoT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应用PLC-IoT技术的家居系统实现了ZigBee技术家居系统无法做到的长距离稳定通信,较使用KNX技术降低了约30%的成本,提升了系统整体的抗干扰性.PLC-IoT技术相较于ZigBee技术和KNX技术更适合实现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等智慧物联,可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满足新兴业务对可靠性和效率的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