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平  李晓华  吕铁 《金融博览》2009,(21):18-19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从需求的角度看.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大于实际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过剩产能的判断基础是同一时期的既有生产能力和需求。  相似文献   

2.
产能过剩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一国或一个经济区域某类产品当前、拟建和在建产能超过实际需求的情况。目前,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我国钢铁、汽车、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7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4个行业存在潜在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认为,产能过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选择了产能过剩,适当的产能过剩可以促进竞争、增强产业竞争力。但因落后产能淘汰不了、新增产能低层次重复而频现产能严重过剩,则会妨碍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产能过剩是市场中单个企业生产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无计划所带来的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选择了产能过剩。过剩可以促进竞争,竞争有利于消费  相似文献   

4.
银行信贷偏好于风险控制范围内的项目,与成熟产业或有明确愿景的新兴产业的特征吻合,导致企业项目选择同质和产业的"潮涌现象",从而产生富余产能。同时,银行信贷增强了企业获得商业信贷和FDI的能力,产生信贷倍增效应,增强了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动力。扩大的产业生产能力与国内外需求诱导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富余产能。对中国工业部门34个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全部样本和分两大类产业的回归结果均证明,信贷偏好和需求诱导对产业产能过剩有显著影响,但分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的程度各有不同。金融危机前后,信贷偏好和需求诱导对各类产业的富余产能的效应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厘清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微观决定机制是探讨产能过剩长效治理机制的前提。现有研究虽然强调了中国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非周期性色彩,但缺乏微观数据实证的支持,也缺乏对不同因素实际影响的量化比较。为此,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选择钢铁行业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成本函数法的产能利用率测算以及产能利用率变化影响因素的微观计量,验证两个理论假设:制度政策性因素对于我国产能过剩形成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是企业产能利用率变化的决定变量,主导了我国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实际演变。进一步实证显示:金融抑制不仅会引发微观企业投资的预算软约束,还会扭曲微观企业行为。由此认为,我国钢铁行业乃至于其他重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改革比调控更加重要,而金融资源分配体制的改革则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过剩产业谋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历经2005年的冷热之争,最终以“高增长,低通胀”的不俗成绩画上句号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灯又随之亮起,引起了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媒体的广泛探讨,成为岁末年初的热点话题。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超出了市场需求,从而导致部分资源的闲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绝对均衡几乎难以做到,大多数行业都是靠市场供求来调节,供大于求时,市场就会推动企业兼并与淘汰。我国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根源在体制,在于市场信号失真,在于不公平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机理入手,解释了为什么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上存在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冲突问题.通过剖析产能过剩的短期成因和长期体制性因素,推论出二者的叠加效应使得产能过剩问题愈加突出,也使得过剩产能的调控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必须创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思路.对此,本文系统的提出了一揽子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被摆在首位。结构性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顽疾,而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绕不过去的关口。化解过剩产能将成为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包括传统原材料工业中的钢铁、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而这些产能之所以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多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在总量、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表现;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需求不足等.为了消除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国家必须在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商业银行也必须在防范产能过剩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桑瑜 《财政研究》2015,(8):14-20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直接诱因是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标准造成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将证明,除了政绩考核标准之外,推动产能过剩更主要的还是政策因素,即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政策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形成了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价格管制政策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产业支持政策往往对产能过剩推波助澜,而产业抑制政策对化解产能过剩却力不从心。据此本文从税收、价格、产业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能过剩面对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也曾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当时不是生产增长速度过快,而是市场需求下滑过急。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是一个铜币的两面。因需求下滑导致的“产能相对过剩”, 从另一个视角看,称为“需求不足”更为准确。 2003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快速上升,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生产和投资以更快速度增长,但一段时期里仍然供不应求。目前产能快速增长的行业,差不多都是前些年产能扩张受到压抑因而供不应求的行业。近几年这些行业产能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才使产能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但在供不应求问题解决后,产能快速扩张之势并没有减缓下来,很快出现了产能超过需求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防范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成为支撑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传统产业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严重,但一些高端产品如高精钢、大型发动机的需求主要还是依靠进口。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如几年前专家曾经预言的那样,中国汽车产业不得不开始面对“产能过剩”的窘境。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每年的生产量比销售量高出约20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产能还有800万辆,如果都建成的话,产能将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相关数据表明:到“十一五”末期,汽车行业的产能将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产能过剩不可避免。中国汽车市场一度被认为是全球  相似文献   

14.
正一、问题提出产能过剩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也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15年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而"去产能"正是五大任务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产能过剩,包括周期性产能过剩与非周期性产能过剩两类。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出现的产能过剩是周期性产能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诸多行业暴露出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关于产能过剩的成因,学术界试图从市场失灵、体制机制等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本文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成果从概念、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部需求急剧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产能过剩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本文说明了产能过剩问题应引起关注的背景和意义,论述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区域状况,通过三明个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集中度及效益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当前产能过剩行业在监测抑制和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产能过剩行业加强监测抑制和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能过剩属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稳定且优质发展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产业政策对相关产业的不恰当引导与干预则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本文现主要从产业政策视角出发,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以及化解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中更加良好的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经济问题,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本文以湖北省为例,从银行防范产能过剩产生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化解方式以及银行资产保全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但在行业供给普遍过剩状况下,企业仍然不断投资进入,以致国家不断出台抑制政策,仍属于特殊现象。产能的变动幅度与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有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企业可以通过辞退工人调节生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本投入的专用性及其庞大的折旧使企业固定成本处于很高的水平,市场需求的减少带来企业产品成本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制下, 企业经营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相似文献   

20.
要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