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方兴未艾的绿色信贷,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将是银行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并在新年迎来"能效信贷"这一升级版。1月19日,银监会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能效信贷指引》,鼓励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指引》中明确了能效信贷的重点服务领域,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以及与节能项目、服务、技术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资》2015,(5):65
<正>八年来,兴业银行深耕绿色金融,坚持探索创新,创造了业内多项第一。2015年1月19日,银监会与国家发改委在京联合发布《能效信贷指引》,成为继发布《绿色信贷指引》之后中国绿色信贷发展历程又一标志性事件。作为国内最早推出能效融资贷款的兴业银行,始终贯彻落实《绿色信贷指引》相关工作要求,持续深耕绿色信贷领域,八年来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能效融资贷款3118亿元。  相似文献   

3.
1月19日,银监会和发改委联合发布《能效信贷指引》(下称《指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能效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追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建设中的普遍共识,而绿色信贷作为推动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我国先后出台《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政策,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绿色信贷发展的理念,推进绿色信贷发展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推动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制定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支持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推进“绿色信贷”执行中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四川银行业在构建绿色信贷工作机制、加快绿色信贷金融创新、严格绿色信贷风险管控等方面做了积极工作,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信贷质量不断提升.四川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是现有产业结构制约着绿色信贷投放、银行业能力建设与绿色信贷要求存在差距、部分节能减排项目潜在风险较大、绿色信贷支持体系不健全.建议从规范银行业绿色信贷管理、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加强绿色信贷金融监管、优化绿色信贷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推动绿色信贷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早期加入赤道原则的8家赤道银行2006年至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绿色信贷对赤道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赤道原则C类信贷项目个数及环保领域信贷项目的数量,能够提升赤道银行财务绩效.我国应着重从积极推行中国特色版赤道原则、优化绿色信贷评审程序、建立绿色信贷外部激励机制三个方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  相似文献   

8.
绿色信贷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入促进环保的企业及机构,并从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及时抽离,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绿色信贷实质上是政府、银行、企业、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种博弈关系,要使绿色信贷真正做到循环经济的有力助手,必须要加快绿色信贷建设,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慕逸仙  申元  王飞 《甘肃金融》2023,(3):61-66+71
文章立足于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及碳达峰目标实现,结合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指出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有宏观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碳排放权市场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绿色信贷基础较为滞后、绿色信贷创新能力弱、绿色信贷的外部性导致项目建设周期性较长等,构建基于定向修正的绿色信贷全流程体系模型对绿色信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准确评估,量化结果与实际相符,提出构建省市级平台专业绿色信贷评估公司、建立绿色信贷数据库、扩大绿色信贷范围、组织“智囊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论证等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色信贷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一个趋势,目前很多大型的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运作中强调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本文在对美、英、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展绿色信贷成功经验进行简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绿色信贷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金融推动力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绿色信贷公益性与营利性兼具的特点与商业可持续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信贷的阶段性与绿色产业发展长期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通过研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果可知,短期来看,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为正向效应,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控的影响相对较弱;而长期来看,绿色信贷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抑制风险。因此,进一步提高市场对绿色信贷项目的认定规范性,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绿色信贷发展方式,丰富绿色资金供给渠道,对未来我国绿色信贷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碳金融”源起《京都议定书》。作为国内绿色信贷先行者,兴业银行把握先机,在创新“碳金融”中履行银行社会责任,为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碳减排能效贷款,这是国内首笔以核讧减排量交易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来源的节能减排贷款。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项目的风险识别、产品设计与责任营销的分析,探讨商业银行寓义于利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金融机构逐步将绿色金融纳入其核心业务范畴。但目前绿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与将资金投入其他效益更高的非公益性项目相比,商业银行从事绿色信贷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其盈利。本文从目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面对的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矛盾出发,阐述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盈利规划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借助绿色信贷盈利的战略设...  相似文献   

14.
金曦  曹佩璐  顾锦 《现代金融》2012,(11):18-19
2012年2月,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正式出台,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绿色信贷被提高到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推广和深化,成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江苏省常州I市作为苏南地区较发达城市,发展绿色信贷已成为当地商业银行的共识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更是起到了“领航标”的作用,成为江苏省“绿色信贷”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代表。本文阐述了常州“绿色信贷”在运作机制、政策制度、服务体系、项目支持、流程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及成效,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绿色信贷”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倡导大力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实现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共赢。  相似文献   

15.
郑冲 《浙江金融》2013,(1):9-11
绿色信贷,是指利用信贷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即在对环保领域或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或客户积极予以信贷支持的同时,对环保不达标企业拒贷或收回已发放贷款。绿色信贷将履行社会责任和创造股东价值有机结合,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向深入,对绿色信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是支持实体经济节能减排、实现"30· 60目标"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绿色信贷发展对策及路径相关文献研究思路与结论,分析延边州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绿色产业项目不足、产业信息获取有限,企业端资质参差不齐、银行放贷困难,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风险不确定,缺少激励政策、银行积极性不高,缺乏长远规划、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五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延边州绿色信贷发展,基于此,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云东 《现代金融》2010,(12):38-38
绿色信贷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绿色信贷的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从国际经验来看,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环境信息的不透明和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受到了影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制定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标准成为当务之急.2010年9月《四川省钒钛钢铁行业绿色信贷指南》发布,该《指南》构建了四川省钒钛钢铁行业贷款企业或项目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的评价方法,成为中国首部行业性绿色信贷指南.本文提出了要保证行业绿色信贷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要做到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绿色信贷(Green Credit),是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项目信贷融资活动时,依据不同项目的环境风险,实行差别利率待遇,或者禁止发放贷款.从而引导信贷资金流人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的项目,并从对环境不利的项目中适当退出,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20.
工商银行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前瞻性地调整信贷结构,主动地引领信贷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大力支持国家节能重点工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以及节能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优先支持客户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绿色信贷需求,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