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鸦片战争期间,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1861—1865年间,又有一批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机构,由此形成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接踵而至的则是1866年以后部分外资银行因经营失败或业务不景气而退出了中国金融市场。这部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失败对民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警示作用,其中的原因值得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冲突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泊松模型考察了气候冲击对清末教案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气候冲击对粮食收成与价格有显著作用,而后者又影响了教案的发生,据此可推断经济冲击是重要的传导途径。本文还分别考察了教案发生原因的两类假说,发现机会成本假说的解释力度优于俱乐部公共品假说。此外,本文还利用不同的回归模型与替代变量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3.
付志宇 《现代财经》2007,27(11):94-96,F0003
鸦片战争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首的农民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经济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以缓和财政危机。这些对策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外贸中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受到西方资本的控制,其代表学者包括东嘉生、周宪文、黄富三、李祖基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台湾开埠具有积极影响,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主要是林满红。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税则谈判与晚清外交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通商税则谈判中,清朝谈判代表与清廷权力中枢之间关于税则和贸易章程的谈判原则的分歧和斗争为人瞩目.清朝谈判代表与清政府之间关于税则谈判原则的交涉过程,体现了宗藩关系体制与近代资本主义外交体制的矛盾,是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的认识一步步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清政府开始逐步适应西方列强的外交观念的过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转型的艰辛.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间办报出现了两次高潮,这是随着近代救国思潮的演进而出现的。民间报纸的大量出现危及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因而清政府试图对民间报纸加以控制,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事与愿违。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清政府控制能力的低下。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香港与闽台地区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福建通过福州口岸、厦门口岸、三都澳口岸.台湾通过淡水口岸、打狗(台南)口岸,与香港展开了繁密的贸易往来.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洋货进口结构同中有异,而土货出口结构则差别较大,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华商的竞争力,刺激了闽台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兴起,贸易条件也逐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晚清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 ,中国面临对外开放、强国富民的迫切课题。要不要对外开放、强国富民 ,如何对外开放、强国富民 ,是国人必须正视、需要作出回答和解决的无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本文对此作历史回顾。通过回顾 ,辨析是非 ,厘正视听 ,总结出对后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俊岭 《经济论坛》2009,(10):31-34
晚清时期,社会救济制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社会救济实践近代化的进程在几十年间发展很快。但是在社会救济实践和制度都发展的时期,清政府却无可挽回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政府的灭亡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难以挽救主体已经腐朽的制度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晚清时代正处在大量进口外国产品及初级加工品的过程中 ,以棉纺织业转型的例证 ,可以说明在以机器制造为标志的近代生产体系确立的过程中 ,实际上经历了传统生产体系、贸易体系、货币体系三大体系向近代经济体系转型、重建、确立的诸多阶段。本文拟从棉纱进口的贸易体系入手 ,探求与早期工业生产体系形成过程中市场与生产部门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以其"三界革命"文论为中心的文学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文学形式的嬗变,文学作为启蒙民众的工具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而晚清小说的繁荣与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开展,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者理论提倡后的必然选择,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又一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东兰 《开放时代》2002,2(3):33-50
本文以川沙“自治风潮”为个案,对清末地方自治在基层社会的实施展开深描和分析。揭示了清末地方自治所引起的县以下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的变化,从理论上对清末的国家——社会关系进行了考察,从而得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14.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理论上,我们构造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旨在考察地方市场分割(市场一体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实证上,以1990—2002年间的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作者发现,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运行,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避暑山庄与热河河工息息相关。利用档案资料系统 地考证了清代热河河工舆图“热河城外河山图”的具体绘制时 间与作者,并对于其所绘信息进行了解析。全面识读并分析了 刊刻于1888年的热河河工碑碣——“避暑山庄宫墙及武列河 堤坝各工程碑”“武列河西崖大坝岁修章程碑”。梳理了该河 工舆图、碑碣所记载的河工始末,1884—1888年先后2期的 河工工程是晚清热河河工之最,并对晚清热河河工工程做了评 述。晚清热河河工的考述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避暑山庄这一 经典园林,也于当代涉水实践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时期,柞蚕业在各地官绅的大力倡导、推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中对柞蚕业的重视,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兴起以及柞蚕丝价格的上涨为柞蚕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工商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强大起来.特别是他们在思想意识方面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者就是群体认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走向联合,其标志就是以业缘为特征的商人组织--商会的产生和发展.商会在社会和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作为社会调节的中介组织的作用,沟通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成为推动当时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试析清代河套地区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河套地区成为我国西北边疆发展农业和进行商品贸易的理想场所。有清一代,伴随着清政府一系列垦荒政策的实施以及内地大量人口移居此地,商业资本以及产业资本相继渗透于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充分刺激了农业、农田水利以及商品贸易的发展。本文选择清代河套地区的资本运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及其具体运营过程,初步揭示资本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清代的渔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的渔盐①制度多所变化,不同的地域有所不同,有的因习惯相沿已久乃变为成法。如广东沿海有干标、帮饷制度,两淮江浙地区实行渔盐配制度。渔户要给官方或地方交纳渔盐税,名目不一。渔汛期渔盐用量相当巨大,而渔获量却非定数,因此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渔盐走私。一些地方官认为,因沿海地区特定的地域和产业关系,相沿已久的地方制度自有其合理性,部分渔盐进入走私渠道情有可原。根据估算,清代道光年间每年所需渔盐约为五十六万二千五百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