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刘伟  苏剑 《经济研究》2007,42(2):4-15
本文针对中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点,分析了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在讨论供给管理政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长期和短期经济波动调节中引入供给管理的客观性,同时针对中国实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需求管理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中引入征收资本和劳动所得税的政府部门,探讨以税收政策变动为代表的供给管理措施在调节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模型校准以及各宏观经济变量分别对调整资本和劳动所得税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当经济面对来自供给的不利冲击导致产出水平有下行风险时,政府降低资本和劳动所得税将激励生产者更多地投入生产要素,从而减税可以有效扩张产出并熨平经济波动。因此,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措施在长期性和结构性调控上的优势,使宏观调控能够在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调节社会公平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端计 《经济经纬》2003,2(5):13-16
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中国近六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就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进行了思考。适当调整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尽快由以需求拉动为主转向需求拉动与供给激励并举,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1-2002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遵循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均衡原则,并且其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应该是相互包容和内在一致的,短期的反周期需求管理在长期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下实现。中国经济需求管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长期组合应该是平衡财政预算、稳定货币供应与均衡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追溯了供给侧管理理论的两个古典经济学源头,一个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另一个是萨伊的萨伊定律。回顾并分析了凯恩斯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及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弊端。运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探讨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石,并参照美国实施供给侧管理的具体措施,重点分析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对供给侧管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在对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国情来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1月——2008年6月的上证综合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利用GARCH模型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调控政策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反映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基本上处于失效状态,利率政策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也未能发挥作用,货币供应量政策因其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给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论文研究结果能够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某些异常现象进行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制度解析——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削弱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种政策对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体制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种政策的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质量,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能够促进强制性制度变迁中意愿制度供给和实际制度供给间缺口的弥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正确界定政府干预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苏燕玲 《当代经济》2016,(6):121-122
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不尽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而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变化,发展方式和体制变化.GDP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数据,其增速下滑是“新常态”过程中最为刺痛的一个方面,其中由于房地产崩盘所引发的内需持续疲软,以及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深层次套牢等问题最为显著.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的发展,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从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长期稳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调节产能过剩等问题而提出的重大的战略创新,它是目前我国政界和学术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又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来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了"高位回稳"、"经济常态化"、"价格偏高"、"结构良性化"的运行轨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一方面延续了2010年经济运行的逻辑,另一方面将出现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外部环境的变异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启动等新因素,这决定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复杂但却平稳"的态势。本文利用模型对于相关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5-2006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中国经济向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方向稳定发展,继续呈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态势。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保持其中性政策取向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最高可持续增长率(HSGR)的需求管理最终政策目标指导下,建立价格、工资与汇率动态调整一致的政策目标体系,通过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操作,以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SVAR模型的中国产出缺口估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非常重要。本文应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1983-2007年中国的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结果显示估计的产出缺口能够准确反映中国1983年以来的经济周期变化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此得出结论:(1)当前中国经济以较低的通货膨胀为代价就可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2)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对GDP增长率具有暂时影响,而供给冲击对GDP造成了持久影响,需求冲击对GDP只产生暂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在开放的凯恩斯主义IS-LM框架下,考虑供给端的因素,推导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简化宏观经济模型.在该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使用中国1990-2011年间的公开宏观经济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得到了良好的拟合结果.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中国现行主导的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揭示宏观财政负担在经济运行中的负面作用,并提出结构性减税相关的供给端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3—2004中国经济走势分析——中国经济过热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势头。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于各种现象的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正常的,并不存在总体上的经济过热。局部行业、局部地区虽然存在着某些过势的现象,但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中国目前处于1992年以来最好的时期,巩固目前的良好势头,并继续通过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以实现我国世纪头20年的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强调以下观点:第一,加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过热是有区别的,在加速增长中出现的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异常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过热也是有区别的,应该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措施。第二,中国确实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可能,但也存在着通货紧缩的可能。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前两次经济过热时有很大的差别,合理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和再就业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近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中,改善就业的任务比防止通货膨胀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9—201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中国经济增长与价格形成理论模型以及CMAFM计量模型,分析与预测2009—2010年间中国经济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的复苏过程。本文认为,中国需求管理应该继续采取扩张性政策取向,完成中国经济景气从萧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并且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相适应,形成以促进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的政策架构。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至今,中国连续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中国近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同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单向片面地强调需求调控一方,而忽视了供给调控另一方,仅仅在“市场需求——宏观需求管理”这个圈子内寻找对策,未能将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结合起来对市场进行调控;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至今相距甚远。积极财政政策与中国实践的悖论运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政策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建立在对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走势及其内在原因深刻洞察基础上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在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环境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对此,宏观经济调控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宏观调控政策都应有所调整,以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外部经济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管理层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是构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外部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综合运用汇率和货币政策、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以及外资与外贸政策以实现外部经济基本均衡的思路与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BGT(2002)模型进行修正,基于2004—2010年中国月度数据估计了动态货币冲销系数,探讨了货币冲销水平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冲销政策的可持续性。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央行总体上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货币冲销,但冲销水平短期内存在明显的波动,这种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以央票利率为代表的冲销成本和国内净资产规模的限制,是造成货币冲销水平波动和冲销政策在长期内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一年,但目前宏观经济中出现了GDP增速减缓和消费需求疲软的突出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相关文献通常在凯恩斯短期消费函数的基础上,认为消费拖累了GDP增长,并建议实施提高消费倾向、刺激消费需求的宏观消费管理政策。文章通过长期消费函数分析后发现是有效供给不足压抑了消费。因此,文章建议从加强供给管理入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才是化解宏观经济矛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