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商》2015,(21)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经济能否健康、高效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1988—2010年的微观收入数据,利用部分排序法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年份中全国和城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中等收入者比重远远高于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高端和低端收入群体比重逐步上升,加剧了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2.
中等收入者在国家所占比重越大,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新形势下我国扩大内需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表明当前我国正力图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一个新的提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中产阶层,但比重很小.要扩大其比重必须以邓小平"先富、后富"理论为指导,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放宽政策,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结果是改善我国社会结构,实现这一目标要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切忌大搞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4.
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重大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收入分配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财产性收入快速增加并在居民收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由于财产分布的极度不均衡,短时期内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会拉大我国收入差距.但长期看,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中等收入者的崛起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并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应予支持和鼓励.同时,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应保障低收入者生活,并最终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并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内学者研究,目前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而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显著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的解决对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华绮 《商场现代化》2006,(10):258-25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太小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实现这一转变的重点是增加非农收入。  相似文献   

8.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主要因素。虽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必然性,但是,其严重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对待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和消费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纪瑞 《消费经济》2005,21(4):17-21,26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政治上、经济发展上、分配关系上和扩大社会中间阶层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异同,指出国内对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群体认识不同、标准不同,抽样调查样本分析的结果差别很大。认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多少及家庭年收入多少,并估算了相应数据。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7)
1978年,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果,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不利。本文首先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收入分配机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制度体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了推行税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以及提供低收入者收入等措施,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证明了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促进消费有很大意义。知识、资本、技术(技能)、能力在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使广大农民有能力、有机会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农民工、私营企业者、个体工商户、农业大户是农村中最有希望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群体。为此,应该从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户籍一体化、加强教育和培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金融等方面入手,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这一论断丰富了我国的分配政策。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是先进文化的消费和创造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中国物价》2014,(1):94-97
在分析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化的作用机理后,发现两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均决定于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在居民收入密度曲线上的位置。以对数正态分布拟合31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密度曲线,验证了以上结论。对大部分省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化而言,收入增长具有正效应,而且贡献度逐步上升,收入分配正逐步由正效应向负效应转变,而且贡献度逐步下降。结合分析结论,文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贾芬阁 《商场现代化》2006,(11):155-156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从首先探讨我国居民收入的现状及收入差距的成因,并有针的提出了国家调节再分配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解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了浙江省居民收入差距,认为浙江省的居民收入呈现出居民收入高并持续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但尚处于合理区间等特点.影响浙江省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的收入来源,工薪收入比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收入、地带间和行业问收入差距大等因素.为了缩小浙江省居民的收入差距.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真正起到"减震器"的作用;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效、优质、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6.
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倾向不断下降的事实,本文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以规模收入分配为基础,建立了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并利用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出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居民总消费需求,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上升会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部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时,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对收入分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收入水平和福祉提升,但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取辽宁为对象,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构建收入分配差距评价指标,从全省内部、城镇及农村内部、城乡、地区及行业间6个维度掌握收入分配格局,找出辽宁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实现通过缩小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严控高收入群体比重,让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社会矛盾的焦点是收入差距大。出路在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中产阶层,不仅缓解矛盾,并能关怀弱势群体、扶植大众消费、实现全面小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造福人民,长治久安。中等收入的标准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占全人口的比重也要恰当,并分步骤。这要有一套对策,着力于理顺分配关系,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姜宏 《北方经贸》2009,(10):9-11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情,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居民收入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扩大的现实、原因及后果,并提出缩小这种差距的对策思考,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