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作为议案提上两会议程。提到个人所得税,就不能不将其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政府不应或尽量少干预;“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政府需要采取财政手段进行干预。20世纪之前关于收入再分配的争论,理论界主要集中在要不要收入再分配上,而20世纪则转到如何进行收入再分配上,联系我国实际,这种理论研究无疑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一、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状况从各方面统计指标来看,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1、基尼系数。按可比口径计算,城镇内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为0.16,2004年为0.35,上升了1.19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9年的  相似文献   

2.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税种,也是实施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当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分配状况下,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上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本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税种,也是实施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当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分配状况下,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上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提法和阐述备受关注。初次分配的“价值取向”是具体到个人的“投入产出比”,坚持效率优先;再分配是具调节功能的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干预,旨在社会公平,抑制收入差距过大。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对应于这一提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和观念两个层面“比重”的扩大。在中等收入者“扩容”的同时,其两端——高收入者和低收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将日渐缩小。这就是分配手段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分配手段…  相似文献   

5.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税种,也是实施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当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分配状况下,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上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是在收入分配恶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这种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强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果对经济进行“早熟”的再分配,还会造成抑制经济增长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从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不合理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缺陷等方面,论述现行税制在促进我国收入公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我国税制结构、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我国财产税制度,以及逐步实现社会保障费改税等方面,提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转移性支付是政府实施再分配的一种手段,理论上应该起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正向再分配效应,这也是政府实施再分配政策的目标。然而,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居民收入微观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的区域分解方法,对转移性收入在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性收入缩小了全国和区域内的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正的再分配效应,但现阶段的转移性收入没有起到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拉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第三次分配     
《农村工作通讯》2008,(11):60-60
社会分配机制有三重,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中,一次分配是原始分配;二次分配是对一次分配的调整,以政府调节来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三次分配则是对二次分配的补充,以民间捐赠来弥补政府调节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体系庞大而复杂,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收入分配改革的焦点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由平均主义到差距悬殊。财政作为整个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对收入分配格局发挥重大调节作用。如何通过财政手段缓解差距悬殊问题?文章着重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对财政分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分配制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个人所得税作为政府干预并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手段,能够有效地调节收入差距从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立法之初便以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为立法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个人所得税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力度有所不足,特别是税收公平原则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2.
从国外税改看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4年的税制改革,将原有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合并为现行个人所得税。从10多年的运行效果看,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完善税收杠杆调控体系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所得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不相适应,严重妨碍了应有功能的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南方农村》2011,(2):84-84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杨林在《收入分配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上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政府转型。他认为,从中国现实看,收入分配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性问题。这些年,财税体制以及相关的结构性改革滞后,是收入分配关系难以理顺的主要原因。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目标,重在推进以调整财税体制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他建言。理顺初次分配关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以民富优先为目标调整国家、企业、居民的分配格局:建立再分配体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划分中央地方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分工与责任;建立公平分配的基础制度,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规范行政支出,杜绝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世界之窗     
挪威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秘诀二次世界大战后,挪威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显现。到20世纪60年代,挪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达到3:1以上,城乡发展严重失衡。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挪威政府将“三农”问题作为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内容,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平抑城乡差距。在城乡发展问题上,挪威较好地处理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主要制定规划、收入再分配、承担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挪威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财政自主权,可全权决定转移支付款的使用。同时,挪威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大半也由地方政府负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中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调整和权力再分配的过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触动了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的既得利益,受到较大的阻碍,要打破这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应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否受益并相关结论贫困变动由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贫困变动的增长再分配分解,考察1997—2003年间如上两个因素村贫困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进而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穷人是算和比较基尼系数,考察在此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出对农测。  相似文献   

17.
去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近来,中央又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厘清和梳理当前关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与政府体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正确开出分配制度改革的“药方”。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至2010年,上海将进入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增长阶段。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旨在研究处于上述增长阶段中的上海,经济增长将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政府应如何采取措施,控制收入分配分化的趋势,使之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村》2011,(1):59-59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就有关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说,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需要10年乃至20年的努力,他建议收入分配改革分三步走:“十二五”期间要遏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重中之重是“提低控高”,因为我国低收入群体人数很多,跟我们共同富裕宗旨背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