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问题,从探讨与通货膨胀率关系最直接的变量货币供应量出发,首先定性的讨论它们之间的有关理论和关系,然后通过实际数据,采用R软件,用非参数LPE回归模型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将此结果与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比较,得出多项式回归模型优良的结论,最后,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2006年12月~2010年12的月度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短期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相反;货币供应并不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无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具有负效应,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证实我国存在托宾效应;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作用相反,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增长的弗里德曼假说在我国适用。同时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非中性和内生性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我国货币流通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将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理论引入到回归模型中,建立通货膨胀非参数回归模型并和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不能理想的捕获我国货币流通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我国货币流通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将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理论引入到回归模型中,建立通货膨胀非参数回归模型并和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不能理想的捕获我国货币流通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两国的经验数据都印证了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推论;第二,货币非中性假说在两国的经验数据中均无法被拒绝;第三,在中国存在货币数量论所描述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的预测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巴基斯坦却不存在;第四,两国若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都必须在长期内降低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6.
使用1985—2011年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均会导致通货膨胀,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双向因果关系。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货币供应要大。当通货膨胀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当通货膨胀处于较高水平时,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幅快速回升,流动性加大,市场的通涨预期不断高涨。故系统研究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为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些依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货币供应、金融机构贷款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论研究,提出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向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波动溢出的计量检验假说,并利用中国数据,运用多元GARCH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存在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向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波动溢出的效应。这意味着,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具有提供有关预测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表明,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是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重要解释变量,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实证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减少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是降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显著降低的现实支持了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考察1979—2010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分析的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在引入实际GDP指标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而且实际GDP在长期中对于通货膨胀是没有影响的,这与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DCC-MVGARCH模型分析我国通货膨胀与国际石油价格以及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横型结果显示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国际石油价格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较弱,而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较强,说明我国通货膨胀主要受到货币供应量影响,而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关系不大.并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给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而通货膨胀不是广义货币供给的Granger原因;滞后3期后,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回归分析发现,通货膨胀与广义货币供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广义货币供给仅能解释通货膨胀22.93%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琦 《经济研究导刊》2014,(20):176-178
近年来,伴随着农产品价格和物价水平的不断走高,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也逐渐加大。首先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构建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有着较大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和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因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历来是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弗里德曼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但也存在许多质疑,关于货币增长是否为通货膨胀主因的争论一直存在。本文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货币增长影响通货膨胀的动态机制、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不良资产一般形成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及泡沫时期,而显露于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货币供应以Granger因果关系引起GDP的变动,从而表明历史货币有助于预测未来GDP,据此,提出了适度通货膨胀在增加名义GDP的情况下,可以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思路,并用模型实证这一结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杨黎明 《经济问题》2007,332(4):102-105
银行不良资产一般形成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及泡沫时期,而显露于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货币供应以Granger因果关系引起GDP的变动,从而表明历史货币有助于预测未来GDP,据此,提出了适度通货膨胀在增加名义GDP的情况下,可以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思路,并用模型实证这一结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货币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文章通过对我国1985年~1999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回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了1990年—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M2与通货膨胀(CPI)的关系进行研究,考察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具体关系.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短期波动以及二者之间是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通货膨胀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应通过调整货币的供给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脉冲响应函数,对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造成物价上涨和GDP指数变动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率的加速上升和不确定性导致国家采取日益严格的反通胀措施,进而抑制经济增长。同时,实证分析也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尽管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来看,货币政策不能解释中国通货膨胀的全部,对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是转型经济所要面临的挑战,因此分析转型经济的货币问题十分必要。通过构建货币深化和货币挤出两种不同货币现象的分析框架,并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货币超发并非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只要能够控制好货币的流向,引导货币向货币资本转化,就能够防范和治理通货膨胀,以交易方程式和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实证检验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以来,面对持续走高的物价,央行采取了连续上调准备金率的政策,以求减少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通过建立CPI、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GDP之间的回归模型,对1994~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有效的结论。认为治理通货膨胀要采取多样化的宏观经济政策,注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同时要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