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至今,反规避调查已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新贸易壁垒。截至到2008年1月,我国已遭遇反规避调查案件共2,4起,其中22起适用欧美等反规避法中的“第三国组装”规则。因此,研究各国反规避法中的“第三国组装”规则已成为中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即是对欧盟、美国以及邓克尔草案三个反规避法体系关于第三国组装规避的认定标准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进而对我国反规避法中第三国组装规避的认定标准做出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欧盟委员会8月29日发布公告,宣布由于欧盟起诉方撤诉,终止了对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劳保鞋进行的反倾销调查。至此,历时一年多的欧盟劳保鞋反倾销案件无税结案,以中国出口企业的全胜告终。本案件是近年来中国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件中第一起以无损害无税结案的案件。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北  相似文献   

3.
欧盟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截至目前,欧盟对我国展开的反规避措施达24起,虽然比182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相对较小,但这一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杀伤力和对其它区域的示范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警惕。规避是指一种出口产品在被另一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情况下,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减少或避免  相似文献   

4.
目前,欧盟、美国等频繁向我国出口商品发起反规避调查,反观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具体实施反规避调查的法律依据,反规避调查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我国反规避立法刻不容缓。本文认为建构我国的反规避立法时,应立足公正、公平,促进竞争,尽量减轻对国际投资的负面影响,借鉴欧盟、美国先进立法,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富有弹性的实体规则、趋向宽松的程序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出口遭遇反规避的现状(一)遭遇反规避调查增多且数量加速上升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统计:从1995年到2008年10月底,对华的反规避调查案件累计36起,而2005年到2008年10月底就有20起。1995-2003年,国外对中国反规避调查相对稳定在1—2起;2004年增至6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外对华反规避案件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外贸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企业甚至因此退出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反规避调查的最大受害国,并且每年涉案数量和金额都在增长,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对外投资和外资的有效利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直面接踵而至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在不断受到反规避调查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政府、行业与企业间的联合、协调,共同应对反规避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前,澳大利亚依据其反规避调查的法律新规,已经发起五起反规避调查,其中三起针对"轻微改变产品"规避行为.在涉及中国产品的该类反规避调查中,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均裁定来自中国的部分产品存在规避行为,并由此扩大了原始公告中的征税范围.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必须深入分析澳大利亚以"轻微改变产品"为依据的反规避调查法律与实践,时刻警惕并积极应对此类反规避调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反规避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我国现行法律对反倾销规避仅作原则性规定,不利于实践中操作.文章通过对美国、欧盟的反规避立法和GATT乌拉圭回合中"邓克尔草案"的反规避条款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应重视吸收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并从法律体例、实体内容以及程序上对我国反规避条款全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郝洁 《国际贸易》2012,(11):27-31
一、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摩擦的新动向 (一)欧债危机后的欧洲对华贸易救济案件 2010年以来欧盟共对我国发起2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2010年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8起反倾销调查,2起反补贴调查,1起保障措施调查。2011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8起反倾销调查。2012年上半年欧盟已对我国产品发起6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4起反倾销调查,2起反补贴调查。  相似文献   

10.
2014年4月14日,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Anti-Dumping Commission)发布公告,对来自中国的铝型材进行反规避调查,这是澳大利亚建立反规避调查法律制度后的首起反规避调查案件。在调查的过程中,反倾销委员会围绕是否存在逃避关税预期效果的规避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论证,相关的利害关系方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申请人准备充足、据理力争,而进口商、出口商应对不足,最终规避产品被征收高达57.6%的联合临时关税。  相似文献   

11.
郝晓鹤 《商》2012,(11):44-44
随着中欧贸易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欧盟反倾销的首选目标。因此本文就欧盟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从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产品及行业分布和结案类型进行了分析,得出欧盟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数量增加;反倾销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并出现一些的新现象;结案类型大多都征收反倾销税等。  相似文献   

12.
根据澳大利亚《1901海关法》和《2015海关(国际义务)规则》,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可以针对6种规避行为进行反规避调查:在澳大利亚组装零部件、在第三国组装零部件、通过一个或者多个第三国出口涉案产品、出口商之间约定、逃避关税预期效果和轻微改变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其中"逃避关税预期效果"是澳大利亚法律中特有的。澳大利亚自2013年反规避调查法律生效以来已经发起了5起反规避调查,其中有3起针对中国的产品。反规避调查法律制度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保护本国产业新的利剑,作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必须深入理解澳大利亚的反规避调查法律,结合实践研究对策,时刻警惕并积极应对澳大利亚反规避调查。  相似文献   

13.
《大经贸》2000,(6)
外经贸部日前已正式发出通知,鼓励和督促我国企业参加国外反倾销案件应诉,并为此制定了若干规定。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诉讼或调查呈增长的趋势。截至1999年一季度,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338起反倾销指控。其中,大部分案件以最终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结案,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正常发展。据了解,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  相似文献   

14.
欧美反规避措施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鲜明 《江苏商论》2006,(4):104-106
规避是反倾销的产物,反规避措施是国际反倾销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欧盟和美国是国际反规避措施立法实践的先行者,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规避措施。这些反规避措施的实施,必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反倾销立法起步较晚,反规避制度更是简单模糊,分析介绍欧美反规避措施立法,对我国反规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已经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出现了一些国家(地区)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使反倾销措施的效果被抵消和减弱.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反倾销中的反规避问题以及完善相应的反规避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对反规避立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围绕反规避立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价值取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我国完善反规避法律体系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中国特别保障措施立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国采取特别保障措施立法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调查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共进行了五起特别保障措施的调查,并已全部结案。本文结合美国的相关立法,就该五起案件的调查、审理及最后结果作些分析、论述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倾销与反倾销冲突衍生的规避反倾销(简称规避)措施与反规避反倾销(简称反规避)措施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所谓规避是指出口国对某项已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通过改变出口方式或原产地等手段,继续向进口国倾销该产品的行为。反规避则是指进口国针对规避行为而实施的相应救济措施(仍是反倾销措施)的法律行为。我国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中对反规避进行了规范,但与对此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美国和欧盟的反规避立法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借鉴欧美反规避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应提高对反规避措施科学的认识,明确规定规避行为的种类,健全实施反规避措施的程序和明确反规避规则的空间效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企业面临众多国外反倾销制裁的同时,反倾销的延伸--反规避又已被欧美国家频繁运用,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向我国发起了反规避调查.反规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我国企业的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冲破反规避障碍,我国企业发须正确认识国外反规避法规,分析遭遇反规避的原因,充分利用国外反规避法律中合理的一面,并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2000-2006年年底,欧盟已审结211起初始反倾销案件.本文作者在考察这些案件的基础上,就欧盟在反倾销损害调查中对其产业(共同体产业)受到影响的情况所作的评估和认定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以后应对欧盟反倾销提供了有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欧美反规避措施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避与反规避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它对各国贸易影响较大,因此,引起各国普遍关注。欧盟和美国的反规避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与对外投资的影响以及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