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我国农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环境恶劣,农村基础建设更是普遍落后于城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本文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现状,提出了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借鉴国外次级城市化的合理内核,采取“中小结合,中为主导,突出特色”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以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3.
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作为落后的西部地区,二元结构表现尤其明显.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二元结构的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二元结构只能优化,不能消灭.进一步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的二元结构优化只有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在农业工业化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的协作化;农业工业化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的知识化.在农村工业化方面,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具有特色优势的农村工业化,加快发展城镇化和城市化,最终使得西部地区农村二元结构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4.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二元经济政策,使得二元经济结构日趋强化,因此,新世纪,新时期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在致力于逐步消除“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铲除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居民与农民判别的基础时,必须从改革二元户籍制度着手,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一休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在改革进程中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二元结构,加速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但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中出现了城镇化效率不高的现象,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农村城镇化战略本身,而是具体道路选择不当.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基础,企求探讨一条可行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如何有效供给我国农村公共产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玎玎 《农业经济》2004,(10):10-11
1.长期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事业国家办、农村公共事业农民办是我国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我国认为优先发展工业是现代化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催化剂,提取三农剩余支持工业快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不仅没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而且将大额的三农剩余从农村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转变为工业利润和城市居民补  相似文献   

8.
2l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 ,其严重滞后既影响到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又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1 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二元经济结构的实施却导致了我国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产生。传统的福利制度仅仅表现为面向城镇居民的福利 ,而对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则明显不足。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9.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三农”问题极其严重。农村不发达,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形成“三农”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工农产品交换中的价格“剪刀差”,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农村资金净流出)达2万多亿元,大约相当于同期社会资本存量的2/3。还有二元结构政策:  相似文献   

10.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办工业 ,农村搞农业”的状况已经改变 ,“二元经济结构”可以说已经突破 ,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二元社会结构”则基本上未作大的调整。“二元社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乡镇工业布局分散。工业是开放性事业 ,具有外部效益 ,需要集聚 ,需要能源、交通、通讯、金融、供水、供电、排污、仓储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 ,要求集中…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其拓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消费环境和农民消费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具体对策,即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引导农民科学消费;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最终导致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问题日益突出,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的“二元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规划层面上的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现状入手,探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矛盾,最终给出实现一元化转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城乡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公平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璠 《农村经济》2005,(12):26-28
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二元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城乡差距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质和量以及机制的完善上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因此,本认为,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张树安 《农村经济》2005,(6):105-107
本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供鉴国外次级城市化的合理内核,采取“中小结合,中为主导,突出特色”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以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19.
陈太明 《农业经济》2004,(10):44-45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不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耕地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将持续下去,并将成为威胁我国经  相似文献   

20.
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引进先进理念;其次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和能力;最后是要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变。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采取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