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改革与开放》2013,(20):39-4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了加快的趋势,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国内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结论大多是在国外理论模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国外学者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和决策机制。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与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从这些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情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可否从目外这一经历中获得些启迪。  相似文献   

3.
人口问题是当前农村所有问题的根源,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农村问题。解决乡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就必须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劳动力的流动,而与此相关的前提是必须解决好当前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及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4.
农民流动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缓解我国农村目前巨大的人口剩余压力,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6.
范静 《理论观察》2011,(4):95-96
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等。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省内流动来说,跨省流动可被视为一种更持久、成本更高的人口流动。在人口的重新分配和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比省内流动作用更为明显。本文利用最近的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包括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所在地特征等在内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农村劳动力流动、区域发展差异与中国农村减贫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减贫的简单分析框架,随着我国减贫过程中贫困状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减贫方式应以创造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为主,重点提升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9.
杨鹏程 《理论观察》2009,(4):104-10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出带来农村劳动力弱化、农村养老困难、留守儿童教育不良等难题。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出问题,需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形成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两大新的群体,相当部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太平 《特区经济》2009,240(1):186-187
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影响及原因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白燕 《改革与战略》2010,26(5):123-126,164
农村劳动力“反梯度”流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从流向看,它有悖于劳动力由乡一城、由落后地区一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文章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疆采棉工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研究分析采棉工理性的流动决策行为以及基本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维  程少坤  郭艳 《理论观察》2006,(1):154-155
农民增收缓慢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当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陈闻君 《改革与战略》2009,25(6):100-1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收入增长,但目前面临的困境制约着转移大军就业机会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均衡应是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地向城市转移或者表面城镇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含量,增强就业机会的主动创造能力,实现农民从贫困落后向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的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15.
辛桂琴 《特区经济》2008,(4):143-144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为有效的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提出从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序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发挥农村工业对安置农村剩余劳力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入手,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根本消除城乡差别的建议,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张燕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4):90-94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顺畅,制度因素是其主要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下,宏观调控法规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杨兵  阴良魁  蒲云 《特区经济》2009,(9):260-26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矛盾凸现,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分析,揭示出我国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借助经典经济学理论对城乡经济社会差距的劳动力要素给予分析,进而结合我国实践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万青 《乡镇经济》2006,(3):29-31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过程,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把握时代规律,积极创造条件,突出农业经营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管理体制"五创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劳动力空心化进度,缩短农业劳动力自发调节时间,切实解决农业劳动力从哪里来、怎样才能留得住农民、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重要问题,突破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制约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余国江  汪浩 《特区经济》2006,(12):140-1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必须关注,这就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入手,对加强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