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所有制是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小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生产率对国有企业获得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进入出口市场的竞争力越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9~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出发,采用国际前沿性的倍差匹配法,首次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与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双向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企业同时存在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而且这两种效应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考虑企业规模异质性的研究证实,不同规模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小型企业从这两种效应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出发,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考察。使用倍差分方法对企业出口学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即使加入研发、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等控制变量,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进一步使用出口量代替出口行为后,出口学习效应也仅在一般贸易企业显著,而在加工贸易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论在改变企业的行业、所有制和地区等特征后仍较为稳健,这说明仍需谨慎对待出口学习效应的本土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Levinsohn-Petrin方法,测度了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出口贸易及出口地理方向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并运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获取生产率的提升;从所有制和区域层面上看,出口对国有和东部地区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向低收入国家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不显著,向高收入国家出口反而带来了生产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构建出口模型,并使用全国各县市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估计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分位数,检验了国内市场分割和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市场规模和市场分割后,生产率是企业决定是否出口和出口程度的内在因素,市场潜力具有显著的母国市场效应;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产生扭曲激励作用,降低了国内规模经济培育企业出口能力和企业根据自身效率提高出口的内生动力。分位数回归揭示了出口密集度不同的企业对生产率和国内市场依赖的差异。本文既有助于解释"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也为政策研究提供了若干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借鉴Melti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构建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三类不同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关系模型,将"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引入到模型之中,并运用广义距估计(GMM)对"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进行估计,测算不同效应的存在与否与大小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但是"自选择效应"不明确。在"学习效应"中,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多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大,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其"学习效应"更大,即相较于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以后,生产率就被看作是决定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有能力选择出口.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均值要低于非出口企业,即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运用两种方法,其一是计算比较生产率法,其二是运用统计方法检验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为了结论的准确性,我们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注册类型、分企业规模检验.最后检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在大部分情况下低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在很多时候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或者与非出口企业无差异;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规模正相关,但是在控制其它可能影响出口的因素后,则变为负相关.这些都是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研究企业出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提出数理模型来分析生产率对出口的决定机制,再通过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检验企业生产率对其出口决策以及出口规模的影响。结论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使企业更具有能力选择出口,但是在自由决定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市场时,企业未必会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选择出口;对于全体样本,实证检验认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是负相关的,对于出口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也认为企业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是负相关的。这样可以看出,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浙江省企业层面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企业最优出口参与和供给模型,基于浙江省2001~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出口参与方程和出口供给方程进行联合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通过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会退出;一旦企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将从出口市场中积累出口学习经验,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最优出口供应量。  相似文献   

10.
李丽丽  李荣林 《南方经济》2019,38(5):97-120
基于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库以及进出口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引入企业创新机制效应检验中间品进口多样化的工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间品进口多样化、企业创新均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工资水平。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出口状态、所有制结构及企业所属地区差异后发现中间品进口多样化对出口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工资影响更为显著。分位数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中间品进口多样化及企业创新对工资分布高分位企业的工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传导机制检验,认为中间品进口多样化通过节约成本、提升生产率及企业创新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水平的利润共享机制存在。在控制成本效应及生产率效应两种机制之后,企业创新成为中间品进口多样化作用于企业工资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南方经济》2016,35(11):81-94
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1年的企业微观数据,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和倍差法,研究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能够显著的提高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仍然是稳健的;从企业异质性的估计结果来看,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以及出口产品多样性的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更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时,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出口阅历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出口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要素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非正规金融贸易信贷的研究视角切入,构建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的应收账款相对比例指标,研究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效应。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控制样本选择偏误,本文对2004~2007年11.8万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表明:融资约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并且这种制约作用存在显著的企业规模指向性、地区指向性、行业指向性和所有制指向性。本文的结论为我们理解融资约束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企业异质性理论为基础,从出口制造业企业微观定价的角度,借助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于企业层面研究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层面的汇率传递效应高低。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考察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价格水平来研究不同生产效率企业汇率传递效应的异同,探求企业生产效率与汇率波动情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导向切入,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对其FDI的出口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水平和垂直出口溢出提高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其中,水平出口溢出方面,出口导向型行业FDI的出口信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远大于市场寻求型行业中FDI的出口溢出;垂直出口溢出方面,制造业的后向溢出效应十分显著,而前向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企业异质性理论为基础,从出口制造业企业微观定价的角度,借助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于企业层面研究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层面的汇率传递效应高低。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考察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价格水平来研究不同生产效率企业汇率传递效应的异同,探求企业生产效率与汇率波动情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库,对62927家参与出口市场的企业,应用FE和GMM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出口强度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出口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时,出口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企业出口强度进一步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文章还研究了加工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企业"出口中学"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大量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7.
郑坤雄 《特区经济》2014,(1):213-214
本文用2007年中国企业数据为样本,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以及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①全要素生产率和出口对企业的创新倾向具有显著的正效应。②企业创新倾向呈现地理位置和所有制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文章考察了我国企业通过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模式进入全球商品市场的选择效应。从行业技术程度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现实情况,重点探讨生产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进行国际化的影响作用以及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样本中企业在出口模式下的选择效应表现得相对较弱,在传统行业中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悖论";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下生产率的选择效应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而且在高新技术行业中这种选择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传统行业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以及前期在出口市场准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出口有助于缓和企业生产率周期波动等理论假说,进而利用WLP半参数方法对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进行估计,考察出口是否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周期波动。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效应和出口溢价,经济扩张期的企业生产率显著高于经济收缩期,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而且出口缓和了企业生产率的顺周期变化,弱化了经济周期变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出口溢价表现出逆周期特征。上述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也验证了相关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的估计结果,本文发现在中国企业数据中非出口和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和规模分布形态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企业规模分布形态与生产率分布形态高度一致。这意味着在控制了地区、行业、企业特征和时间等因素之后,资源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间的再配置与生产率的变动密切相关。本文还基于修正的Melitz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