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如何理解旧双轨制   回顾过去的25年,中国改革历程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制“的冲击.   第一种“双轨制“,我们姑且称其为“旧双轨制“,其起点也许可以追溯到人们依稀记得的1984年浙江莫干山会议,从那次会议之后,“双轨制“这一思路成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标识,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旧双轨制“勾勒为以下三个层面.   ……  相似文献   

2.
产权改革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权力统治着财产”、“权力捉弄财产”。而这也正是改革前旧体制的根本问题。没有“权力捉弄财产”的旧体制,就不会有产权改革中“掌勺者私占大饭锅”的问题。因此产权改革中的问题当然不能用延续(更不用说恢复)旧体制的办法来解决。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价格双轨制下化公利为私利的弊端只能通过“价格并轨”即价格市场化来求得解决。那么同样,如今在“产权双轨制”下化公产为私产的弊端也只能通过“产权并轨”即产权市场化来解决。因此继续推进产权改革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工业管理体制是旧体制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旧体制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象阶段,并形成了传统的观念。每当人们提到它的时候,就自然地认为那是一个僵化的、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翻版,而且人们又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既定前提来构筑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这样就把旧体制的性质、构成及其运作机构看成一个“黑匣”,其结果是阻挡了人们对旧体制的深入研究。事实上它同人们的成见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我们重新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偏见,而且通过揭示它的本来面目,用…  相似文献   

4.
1994年是“中国改革年”,也是外贸这块曾被人戏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自留地”的“土地大革命”的一年。中国外贸将彻底打破多年来国家统制、分类经营、政企不分的旧体制,围绕着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的目标而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1994年外贸体改的核心是“汇率并轨,取消上缴”,也就是国家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将多年来实行双轨制的人民币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  相似文献   

5.
《麦秸垛》和《玫瑰门》是男权体制下旧女性生存史的两种优秀的书写方式。《麦秸垛》中女性的“顺”与《玫瑰门》中女性的“化”是两种典型的旧女性存在形态,她们各自的人生态度造成了其当代生存境遇:女性命运的单一轮回和社会化人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2008,(12):57-57
对于“价格双轨制”,有一种说法,“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提到中国的经济转型策略,就必然要提到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起于1981年,1985年正式实行。它指同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即同一城市、同种工业生产资料同时存在计划内、计划外两种价格的状态,国家计划任务内的生产资料实行国家牌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和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实行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的粮食体制仍未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由于消灭了封建的地租剥削制度,而非因为粮食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自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发展成为“四统一”(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以来,就逐步暴露出粮食体制的弊端。其症结是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这种旧体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所改进,实行统购统销和议购议销并行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8.
台湾“国营企业”改革最新进展许心鹏台湾“国营企业”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两个时期:从6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80年代前期,台湾当局为了提高“国营企业”经营效益,着重从体制内进行改革。从1070年至1984年,曾陆续推出21种改善企业内...  相似文献   

9.
粮食垄断收购政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粮食收购体制的基本情况是:1985年以前基本继承历史形成的统购统销制度;1985年—1992年实行“双轨制”,即社会商品粮的70%—80%由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直接购销,20%—30%的商品粮由农户、流通组织、消费者之间自主交换;1993年实行自由流通;1994年后开还问改量断供中国粮食收购体制的基本情况是:1985年以前基本继承历史形成的统购统销制度;1985年—1992年实行“双轨制”,即社会商品粮的70%—80%由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直接购销,20%—30%的商品粮由农户、流通组织、消费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上犹县东山镇南河第一生产合作社,是新形势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的一种新形式。它根据自身的实际,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推行集体经营为主,家庭经营为辅的双层经营体制,采取“五统五分”的管理方法,闯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过去那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一大二公”的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又有别于现在普遍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样,90年代末,摆在我们面前有两大战略任务:一是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实现奔小康的目标;二是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期是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这需要人们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现在建立新体制,也同样面临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体制,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理解掌握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建立什么样的新体制和如何建立新体制。过去说双轨制造成了经济上的一些问题,现在不能笼统地这样说,现  相似文献   

12.
从“九五”第一年的国有经济运行状况看,国有企业的亏损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较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亏损是个老问题,人们已经从许多方面探讨这个课题,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两个原因是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和国有企业的体制不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除了历史包袱沉重和体制不顺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失误。企业投资失误,一开始就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从而必然导致亏损的结果。这并不依旧体制和新体制为转移,新体制下的投劳失误同样可以带来企业的亏损。目前国有企业投资失误主…  相似文献   

13.
暴利时代向微利时代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处于一个暴利时代。这一时代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首先,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而来,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短缺。直到80年代后期,短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状态。在短缺条件下生产商品,自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其次,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中国经济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体制特征是双轨制。农产品双轨制、工业品双轨制、资金双轨制、外汇双轨制。双轨制留下了大量的体制空隙和政策空隙;利用这些空隙,能获得巨额利润。80年代,我国一大批企业正是因此而发迹的。其三,…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0月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压缩平价粮食供应。扩大议价收购和议价供应,经过几年时间逐步做到平价定购粮和平价供应粮的基本平衡。这是我国粮食工作今后进行改革的一个重大方针问题。”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把这个重大方针概括为粮食流通“双轨制”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推动了整个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一个较长期的渐进过程,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前进。粮食购销“双轨制”就是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作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回顾农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我们有过旧体制下徘徊的教训,也有过在困境中改革体制一举成功的经验。它像一面面镜子,提示我们,要重视新体制的力量,善于在困境中标本兼治,着力发育好的体制。 第一面镜子:人民公社体制晚期的徘徊 70年代末,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晚期。当时农村的全局性问题,是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真干活。“劳力归田、车马归队”,“早战、午战加晚战”,农活还干不完,十个农民,九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的政绩标准和财税体制压力下,许多政府官员把“结构调整”理解为大量投入土地、信贷等资源,从而大搞市政建设、形象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这说明中国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是重走旧型工业化的道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痛斥旧工业化“七宗罪”.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过艰难的实践和反复的认识过程,如何抓住历史的机遇,加紧培育和发展道路客运市场,是我们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和根本性建设。一、培育和发展道路客运市场的必要条件.1、进一步更新观念。观念更新滞后者对改革旧经济体制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我们对旧体制的根本缺陷和新体制的根本优势,没有清晰、完整、透彻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充满信心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  相似文献   

19.
近七八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令人不安的现象,就是“新双轨制”的悄悄孳生和繁衍: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这两大体系之间的巨额租金。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战,其成败足以左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其意义足以影响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究竟如何突破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近几年来,经济理论界和特区企业体制改革试点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自80年代起,为了打破“大锅饭”旧体制,提出“放权让利”,实行以经济责任承包制为特点的改革;但是,承包者的短期行为,成了企业体制改革一个重要障碍,这是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了克服企业承包者的短期行为,以及为了开辟集资新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