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股改时期特点的测度模型,并选取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528宗股权转让交易作为样本,测度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规模,结果表明:控制权转让比例越大、公司财务状况越差,控制权私有收益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变化。研究发现:股改后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有小幅下降;流通股比例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呈负相关,且负相关程度在股改后加强;权益负债比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呈负相关,且负相关程度在股改后减弱;行业相关性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呈正相关,且正相关程度在股改后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球大多数公司都采用集中所有权的股权结构,这一结构易使得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为抑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保护公司相关者,促进公司的积极发展,明确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因素便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研究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因素研究的梳理,发现了影响控制权私利的三大因素,并对此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性资源,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创造基础的理论阐述,以2005—2007年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中资本投向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投向的资本投资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攫取水平正相关。(2)就固定资产、股权并购、无形资产三种资本投向而言,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比例也较低。(3)不同投向下的资本投资,在形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共有收益,很大程度上是形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水平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控制权溢价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低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水平与控制权收益成正比关系。控制权的隐性收益水平过高,必然阻碍证券市场的顺利发展,应当着手解决控制权收益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2004—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与”超额掏空动机”伴随着现金流权的上升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这两类动机都会引致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逐,但是二者的作用机理却是完全不同的;(2)伴随着现金流权的影响,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正向效应和”合理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负向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基本情况和交易特征,发现国有收购方的受让比例和实际持股比例均高于非国有收购方,这可能是由于国有收购方受到较强的行政干预,而非国有收购方具有更强烈的投机性动机所致;控制权转移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对转移价格有正面影响,而总股本有负面影响,国有控制权的转移价格较高;股东权益对转移溢价率有负面影响,控制权转移数量有正面影响,新兴行业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溢价率高于传统行业公司.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简要理论分析,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出了限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四条对策建议,包括通过设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协会、建立股东代位诉讼制度,来提高中小股东自我保护能力和监督能力;通过建立声誉机制抑制大股东攫取私人收益的冲动,引导大股东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取长期效用最大化;通过实行独立董事职业化和建立完善关联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制度来加强对控股股东的违规违法决策的监督,从而达到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简要理论分析,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出了限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四条对策建议,包括通过设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协会、建立股东代位诉讼制度,来提高中小股东自我保护能力和监督能力;通过建立声誉机制抑制大股东攫取私人收益的冲动,引导大股东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取长期效用最大化;通过实行独立董事职业化和建立完善关联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制度来加强对控股股东的违规违法决策的监督,从而达到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的现实效用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上对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下的公司控制形态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同时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股权托管下的公司控制形态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股权托管后的公司价值较股权托管前的公司价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中收购方的动机以及股权转让的市场反应。通过分析1997年到2003年间发生的307次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本文发现收购方收购大量非流通股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时,转让价格相对于账面净资产的溢价较高。市场对股权协议转让有正面的反应,并且公司流通股的超额回报仅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时才存在。这说明市场认为只有具有控制权的收购方才能提高公司价值。收购方的控制总体上有利于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及其流通股股东。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被认为能够监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控股股东也能够利用控制权牟取控制权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后者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控制权收益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尝试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部分民营企业往往表现出复杂的金字塔式持股结构(Pyramidstructure)。通过多层级、相互交叉持股方式顺利实现控制权(Controlrights)与现金流权(Cashflowrights)的分离。以较小的资金代价获得潜在的控制权私有收益(Privatebenefits of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张蕾 《现代会计》2009,(6):9-15
自从Berle和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而忽视了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所谓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指的是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是传统的代理问题;而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则涉及到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宁向东,2005),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做了修正,得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合理控制权私人收益+超控制权私人收益,其中超额控制权私人收益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发现,大股东通过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人收益,实现了"公司有业绩、大股东有超额回报"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经常会遇到对企业控制权的价值进行度量的问题.在评估实践中,有些评估人员会考虑控制权溢价,而很多评估人员常常会忽略这一点.那么,企业控制权溢价是否普遍存在?溢价水平有多大?不同行业之间的溢价水平是否一致?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控制权的溢价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困扰评 估师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从控制权的界定、控制权的收益、控制权溢价的度量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1998至2012年间的1400多家企业股权协议转让案例的考察,从中选取了76个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案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可能影响控制权溢价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能够为资产评估师从事企业控制权价值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模型 在建立模型前,本文先给出一些假设: 假设1:公司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不考虑管理者持有控制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控制权让渡的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上市公司控制权让渡中,交易价格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国有股转让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国际上通行的目标公司定价方法,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目标公司定价方法。文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的转让定价,均以净资产为定价依据,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有采用科学的定价方法,才能体现出公司的真正价值,促进公司购并走上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20.
杨树玲 《会计师》2010,(12):10-11
<正>一、控制权收益的内涵控制权收益又称控制权私人收益(private benefits of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Grossman and Hart(1988)提出的,它指的是控制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得的利益。而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倾向于赞同控制权收益就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而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当的。本文对控制权收益的解释与前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出发角度不同:侵害论是从中小股东受侵害的思路去解析控制权收益,本文站在中立的角度,把控制权收益看作是企业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成果;(二)研究主体不同:侵害论下,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