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二见彭真 从1937年7月31日至8月2日,于光远两次见到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之一的彭真,而且是在保定和太原两地,真是难得。 早在北平时,于光远就听说,北方局的书记是少奇同志,彭真那时不用真名,大家习惯喊他老魏。他作为北方局负责人之一,直接同民先总队部党团(相当现在的党组)联系,可是于光远竟无缘相见。  相似文献   

2.
7.北平入党 于光远即将离开广州重返北平,到民先总队部去工作。这就意味着从一个有谋生职业的人向职业革命者转变,说不定再也没有大学助教那种稳定的收入了。家里弟妹都小,父母又无工作,全指望他养家了,这样一来如何向家人交待?总得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讲出来让家人和亲朋信服。 正当于光远踌躇之际。机会来了。  相似文献   

3.
8.大难不死 1937年3月,于光远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他渐渐地产生出一个想法:“打仗要死许多人,共产党员要站在斗争前列,牺牲的机会就多,大概会先死。”可是面临绝境,于光远却又化险为夷,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7月7日,“芦沟桥事变”,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五六天后,党刊《人民之友》出号外,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发出号召:“为保卫北平,不怕流尽最后一滴血。” 正当于光远磨拳擦掌,准备奔赴战斗前线时,党组织给他下达了新的任务:“你在民先全国总队部负责与各地方队部的联络工作,不能因打仗就此中断。党决定派你去河北保定建立民先临时总队部,并以此名义继续与各地民先队部保持联系,开展工作,并做好河北省武装斗  相似文献   

4.
12.徐老不老 于光远还在学校里读书时,就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集合着许多精英,仰慕他们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其中有一位就是著名的老革命家徐特立同志。 1938年1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中共党组织委派于光远赴湖南长沙。行前,于光远得知年届六旬的革命老人徐特立以八路军代表的名义也住在长沙,心想一定要去登门拜见。 任务完成后的一天,于光远去了设在徐家祠堂的八路军通讯处。去时还不到早晨8点,只见徐老坐在一张椭园形的会议桌一头。正和坐在桌子周边的七八个青年谈话。 于光远悄悄地找一座位,和青年们一起聆听徐老的谆谆教诲。徐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却精神矍烁,有着青年人一样的活力和热情,他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宣传马克思生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宣传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5.
10难忘太原 自从面对面接受彭真同志指示后,于光远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两项工作中. 在太原典膳所,他先抓组织建设.有了马寅兼任组织部长,又通过清华校友、山西牺盟常委纪毓秀,物色到薄怀奇来当宣传部长.值得可喜的是竟在太原国民师范找到了卢明德,他就是上海大同大学的高材生,那个假装"自杀"的,一起办工作夜校的好友程淡志,现在化名卢明德.两人久别重逢,欣喜万分.卢满口答应,很快搬来临时总队部,担任兼职干部,长住典膳所.两天之内,这些工作全部办妥,临时总队部正式开始工作.  相似文献   

6.
10 难忘太原 自从面对面接受彭真同志指示后,于光远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两项工作中。 在太原典膳所,他先抓组织建设。有了马寅兼任组织部长,又通过清华校友、山西牺盟常委纪毓秀,物色到薄怀奇来当宣传部长。值得可喜的是竟在太原国民师范找到了卢明德,他就是上海大同大学的高材生,那个假装“自杀”的,一起办工作夜校的好友程淡志,现在化名卢明德。两人久别重逢,欣喜万分。卢满口答应,很快搬来临时总队部,担任兼职干部,长住典膳所。两天之内,这些工作全部办妥,临时总队部正式开始工作。  相似文献   

7.
3插班"清华" 从小于光远养成了刻苦学习不畏难的好习惯,即便家境贫寒,也要坚持半工半读.他回忆当年时说:"在那个时候想研究学问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的思想还是占着上风",934年决定转学清华就是这种思想状况的表现.那时听说清华大学设有研究院,大学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也比较多.  相似文献   

8.
当之无愧的大学问家——于光远。 一生涉猎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学艺术等几十个领域,人们称他“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大学问家”。 一次次高层研讨会上,他那闪烁智慧之光的思想火花总能给人以启迪,人们称他“思想发起家”。 一个个寒暑秋冬,他南来北往、步履匆匆,将蓬勃不息的热情,深谋远虑的目光抛洒在共和国的国土上,人们称他为“社会活动家”。 一部仅仅记录他著作目录的书竟厚达四百页!浩浩数千万字的著述,早已不是“著作等身”能够丈量!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 本刊从本期开始,对《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故事》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10.
2.批斗“判官” 于光远舍弃了一次去西藏考察的机会,急急忙忙往北京赶,却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成了革命的“对象”。 中央宣传部被红卫兵、造反派们称之为“阎王殿”,红卫兵们随心所欲地将各级领导干部分封为地狱里的官吏:“大阎王”是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二阎王”周扬;“老阎王”有张子意、张磐石、李卓然、许立群、林默涵;才提拔不  相似文献   

11.
12.
5.接受批斗 文革中的批斗会,几乎是“大斗三六九,小斗天天有”,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是不能幸免,斗争会一个接着一个,接受轮番轰炸。 这一天,以“斗人”闻名的学部机关,开了批斗于光远的大会后,紧接着又发出通知,第二天哲学所在建国门还要批斗。心地善良的于光远,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还念念不忘关心他人,说是你们派人来沙滩中宣部大院押送人,走到建国门,  相似文献   

13.
14.
就在红卫兵抄于光远的家、小东日记被没收的那一天,还出现几件有意思的事。 文革初期,给许许多多中学生带来了实惠,不用上学听课,不用作业考试,整天“冲冲杀杀”,象做游戏一般,一会儿给黑帮戴高帽子游街;一会儿给“牛鬼蛇神”挂大牌子示众;一会儿贴大字报、刷白石灰大字标语;一会儿到走资派家抄家,顺手牵羊,捞点什么…… 那一天,一群中宣部大院里的红小兵跟着造反派、红卫兵闯进了于光远家的四合院。  相似文献   

15.
一张无中生有的大字报贴出来了。在于光远的名字前面冠以醒目的“叛徒”帽子,还用红笔打着××,令于光远火冒三丈!最最让人气愤的是,写大字报的人本来就知道于光远的历史是清楚的。尽管在去保定途中和在南昌、广州有过被日本鬼子、宪兵司令部临时拘留的事实,党组织已完全调查核实,作过没有变节行为的结论,而他却诬蔑说:“在南昌,于光远是从‘狗洞’里爬出来的‘叛徒’”。 抗战初期南昌的情况又一一重现眼前。  相似文献   

16.
6.“牛棚”生涯 1968年底,旧中宣部的“黑帮”们依然住在沙滩那个大院里,而当时作为中共文革喉舌的《红旗》杂志仍和中宣部合用原来的一栋大楼,两个单位的办公和住宿区都没有隔开。俗话说“冰炭不同炉”,常去《红旗》杂志布置工作的姚文元认为旧中宣部的“黑帮”住在这里,对自己极不安全。为了“纯洁环境”,加上文革新贵关锋、林杰之流早就对于光远住的那个小院子垂涎三尺,就这样,一大批中宣部的“黑帮”分子统统赶出沙滩大院,去车公庄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于光远在中宣部工作,1964年起兼任了国家科委副主任,1965年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热潮中,于光远来到北京郊区的通县农村搞“四清”。 运动刚开始,国家主席刘少奇亲自到桃园大队蹲点,他要求中央机关和国务院各部门各派一个人组成“机动队”,随时随地听候他的调遣,蒋南翔当队长,于光远是副队长。说来也怪,原来确定社教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干部四清四不清的矛盾”,做法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连,依靠贫下中农,为农村干部“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的,后来不知怎么又变成“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也大权旁落,不再过问中直机关的“机动队”,弄得于光远云里雾里,百思不得其解。就像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前,上级有指示下  相似文献   

18.
著名英国哲学家波普曾提出过“世界1、2、3”理论,但是,存在不存在“世界4、5、6”呢?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划时代课题,也是本文的主题。 本文首次在哲学理论上肯定了“世界4、5、6”的存在,并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世界4、5、6”的理论,论证了“世界4、5、6”存在的理论根据,基本特征,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世界4、5、6”的基本宗旨,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创建当代哲学新形态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
再努力也不赚钱的生意大部分的人们即使关系相当亲密,也有两件事不愿意公开。一件是自己的性问题,另外一件是本身有多少财产,收入多少。不过,关于性方面的问题,虽然本人很保密,但周刊杂志或妇女杂志却连次数都详细刊出来。况且发现自己身体不正常的人,总得去寻找性博士。为了让医生替你治病,什么秘密都要说出来。同样的,为自己财产的问题而来找我商量时,若非据实说出其资产收入,我就无法给予适当的答复。由于这样,我直接接触了各种人的秘密。并且与许多人接触之间,不知不觉变成在接受名片,问了职业,和两三个问题后,对方不必再说什么,我已大略猜得出这个人有多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