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大难不死 1937年3月,于光远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他渐渐地产生出一个想法:“打仗要死许多人,共产党员要站在斗争前列,牺牲的机会就多,大概会先死。”可是面临绝境,于光远却又化险为夷,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7月7日,“芦沟桥事变”,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五六天后,党刊《人民之友》出号外,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发出号召:“为保卫北平,不怕流尽最后一滴血。” 正当于光远磨拳擦掌,准备奔赴战斗前线时,党组织给他下达了新的任务:“你在民先全国总队部负责与各地方队部的联络工作,不能因打仗就此中断。党决定派你去河北保定建立民先临时总队部,并以此名义继续与各地民先队部保持联系,开展工作,并做好河北省武装斗  相似文献   

2.
7.北平入党 于光远即将离开广州重返北平,到民先总队部去工作。这就意味着从一个有谋生职业的人向职业革命者转变,说不定再也没有大学助教那种稳定的收入了。家里弟妹都小,父母又无工作,全指望他养家了,这样一来如何向家人交待?总得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讲出来让家人和亲朋信服。 正当于光远踌躇之际。机会来了。  相似文献   

3.
9、二见彭真 从1937年7月31日至8月2日,于光远两次见到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之一的彭真,而且是在保定和太原两地,真是难得。 早在北平时,于光远就听说,北方局的书记是少奇同志,彭真那时不用真名,大家习惯喊他老魏。他作为北方局负责人之一,直接同民先总队部党团(相当现在的党组)联系,可是于光远竟无缘相见。  相似文献   

4.
于光远1915年7月出生于上海。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起,在延安开始经济研究工作。1948~1975年任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和理论宣传处处长。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5.
亦清 《新经济》2007,(8):40-42
他不断收集资料,查询档案;他不断遍寻校友同事:他对收藏在哈佛燕京学社和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的岭南大学档案了如指掌;他非常热心,凭借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熟巧的翻译能力主编了三本书:在岭南学院,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就是李瑞明博士。李瑞明博士多年担任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的出版委员会主席,为广州、香港和海外的岭南校友刊物撰文报道,孜孜不倦地发扬岭南大学传统精神,先后主编《岭南大学》、《岭南大学文献目录》、《南国凤凰》三本极具意义的书。1987年起,李博士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校董事会董事,尽心尽力为岭南学院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12.徐老不老 于光远还在学校里读书时,就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集合着许多精英,仰慕他们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其中有一位就是著名的老革命家徐特立同志。 1938年1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中共党组织委派于光远赴湖南长沙。行前,于光远得知年届六旬的革命老人徐特立以八路军代表的名义也住在长沙,心想一定要去登门拜见。 任务完成后的一天,于光远去了设在徐家祠堂的八路军通讯处。去时还不到早晨8点,只见徐老坐在一张椭园形的会议桌一头。正和坐在桌子周边的七八个青年谈话。 于光远悄悄地找一座位,和青年们一起聆听徐老的谆谆教诲。徐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却精神矍烁,有着青年人一样的活力和热情,他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宣传马克思生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宣传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7.
3插班"清华" 从小于光远养成了刻苦学习不畏难的好习惯,即便家境贫寒,也要坚持半工半读.他回忆当年时说:"在那个时候想研究学问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的思想还是占着上风",934年决定转学清华就是这种思想状况的表现.那时听说清华大学设有研究院,大学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也比较多.  相似文献   

8.
一张无中生有的大字报贴出来了。在于光远的名字前面冠以醒目的“叛徒”帽子,还用红笔打着××,令于光远火冒三丈!最最让人气愤的是,写大字报的人本来就知道于光远的历史是清楚的。尽管在去保定途中和在南昌、广州有过被日本鬼子、宪兵司令部临时拘留的事实,党组织已完全调查核实,作过没有变节行为的结论,而他却诬蔑说:“在南昌,于光远是从‘狗洞’里爬出来的‘叛徒’”。 抗战初期南昌的情况又一一重现眼前。  相似文献   

9.
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能找到一份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事,然而,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王磊却放弃了进入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的机会,做出了创业的决定.他认为,选择创业有更好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且自己创业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创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一个普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自偏僻山村,并非名校毕业,甚至没有分配指标,却在人才市场上异常得炙手可热。当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都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而他面临的是十几份工作让他选择。在他的校园里,同学们以认识他为骄傲。他有一堆绰号:“老板”、“富翁”、“博士”等等。他有自己的电脑公司,平时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自理,他还是校园中许多活动的发起人,优秀学生干部。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大学生,他叫李小明。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今一个较沉重的话题.尤其对于刚刚毕业、没有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能使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潮流中寻得一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当时决定创业就是为了养活女朋友,而成功是靠运气."这个24岁的年轻人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非常戏剧化.2003年,这个年轻人从清华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他进入一家报社做财经记者.虽然他很喜欢这个职业,但他还是被创业的激情所诱惑.  相似文献   

13.
概念的界限     
刘杰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跟朋友去的一个产品说明会,那是在天津市郊区.当时的他刚刚下岗,正在为工作犯愁.一个将近四十的人要跟刚毕业的小伙子抢工作,似乎是不太可能.回来以后,刘杰就被会上培训师说的话打动了.只要完成一定的任务量,以后的生活就不用顾虑了,而且干好了还能发大财.  相似文献   

14.
姜晔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03-105
研究生就业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较强自主性和较高自由度的特点,对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及就业地域分布的平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为例,通过对该系近几年应届毕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数据的统计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会计专业的热度持续不降,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从学校毕业,他们来自于本科、专科、高职等各类层次.大多毕业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就着眼于寻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随着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不断提高,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社会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出现这种社会意识的成因,并对此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我们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往往并非毕业时所找的第一份工作,这是因为毕业生在择业时总会觉得实习单位和心目中的理想单位存在一定差距,以至于造成部分毕业生日后频繁违约跳槽的情况,这不仅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也影响到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在对毕业生作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职业道德教育加进去.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随着全民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面对着人数巨多的毕业大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不稳定,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求得理想工作,成为每个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作为毕业生所依托的母校则应该积极做好就业辅导,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葆定,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学院名誉教授。叶葆定先生祖籍广东惠州,1934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并缘于贤内助、岭南大学惺社李蕙荃学长之关系兼教于岭南大学,战后在香港从商,经营木制家私、房地产等。1983年移居加拿温哥华。1998年6月起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当我离开香港前住美国求学之前一天,我父亲对我说:你千万不要从事军政界,军是带兵的,政是做官的。你要是做实业、教育、文化的工作。次日,我在船上,船未启程  相似文献   

19.
人物志     
《商周刊》2012,(14):13-13
4年前,她头顶“美少女作家”的光环,在万众瞩目下,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降60分录取了蒋方舟.4年过去了,她从清华顺利毕业,当她说想给自己两年去“荒废”的时候,接到了《新周刊》杂志任命其为副主编的通知。  相似文献   

20.
《商周刊》2014,(2):102-102
去年平安夜,一个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决定去体验一下清洁工人的生活、在妈妈朋友的介绍下,他找到一份在尖沙嘴清扫街道的临时工作.从半夜11点到凌晨5点,短短6个小时,让他对人生有了不少新的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