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港开通直通道1998年9月28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开通了直达外高桥港区(以下简称港区)的保税区通道(简称“直通道”)。这意味着保税货物从此可以由外高桥港区通过保税通道直接进入保税区;实现了在外高桥港区装卸的国际转口货物或保税区进口货物,按照国际惯例办妥简便海关手续后,直接运迸保税区按照保税仓储货物对待;标志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区在拓展直通道、实行区港联动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1.外高桥港区和保税区唇齿相依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强。最具规模的保税区。…  相似文献   

2.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发展物流业的国际比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物流园区的设施现状与规划外高桥保税区位于上海东北端,濒临长江口,处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东海岸线的交汇点。贴近保税区东边的外环运河,连通长江和黄浦江,可通300吨级驳船,是保税区货运经内河运输的主要通道。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距保税区约36公里,而浦  相似文献   

3.
推进港区合一尽快把外高桥保税区建成自由贸易区本刊记者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度最大,面积最广的保税区。保税区开发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封关运行面积已达5.5平方公里,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完善,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1994年...  相似文献   

4.
田夫 《特区经济》1994,(4):44-46
<正>一、中国保税区发展现状 自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国务院又先后批准了12个保税区。在我国现有的保税区中,最大的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最小的是深圳沙头角保税区,规划面积0·2平方公里。13个保税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沿海港口型保税区,也就是在港内划出一个隔离区,以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为目标,发展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包装、转运业务,并带动信息业、金融业、航运业的发展,上海、天津、广州、海口、大连、宁波、福州、厦门保税区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类属边境口岸型保税区,通过优越的投资环境与优惠的经营条件,集中地吸引外资,建立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与加工展销基地,发展金融、信息、房地产、零售等第三产业,福田、沙头角等保税区属这种类型。第三类是内河港区型保税区,张家港是唯一这种类型的保税区。全国13个保税区,目前除沙头角、上海、天津和福州4个保税区已经开始投入正式营运外,其余9个保税区都还处于筹建阶段.另外,青岛、珠海等一些沿海城市也在积极筹备设立保税区。长江流域一带亦有建立保税区的设想,据有关专家预测,今明两年全国将出现一个“保税区热”。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资》2012,(9):59
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国有独资,注册资本为13.01亿元。主要负责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及周边相关土地等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和管理.以10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区规划用地和周边相关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为主业.同时承担着保税区及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功能推进的主要任务及有关配套服务。作为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综合开发商,外高桥集团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和税收优惠的政策优势为起步点,推动外高桥保税区逐步发展成为集出口加工、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经济开放型区域。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回归前夕,从浦东新区传来消息,经国家海关总署验收,外高桥保税区第四次新建隔离设施获得通过,从而使保税区运作区域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海关总署监管司司长孙亚一与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立品在验收备忘录上签字。海关总署署长钱冠林,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这是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江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实施后首次新增隔离设施区域,是加快保税区发展速度,扩大建设规模,适应功能开发需要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面积最大的保税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功不可没保税区的建立,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实施某些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保税区。它的建设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启动和基本建设阶段(1990~1993年)。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主要交通干道杨高路,将外高桥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为保税区与浦东新区、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形成规模阶段(1993~1998年)。这个时期,保税区及周边的市政配套水平不断提高,外资贸易公司大量进入,加…  相似文献   

8.
《港口经济》2011,(7):37-37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空运货物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此举将进一步深化外高桥保税区和上海空港的联动发展。 形象地说,设立外高桥保税区空运货物服务中心就是把机场跑道“延伸”至保税区内,区内企业不必往返于空港和保税区之间;符合条件的空运进境货物在抵达空港后可以直接运入中心并办理相关通关手续,省去了报关单证往返递送、货物查验多次短驳的麻烦。  相似文献   

9.
外高桥保税区是15个保税区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操作规范的保税区,其在1999年创下保税区经济总量、销售收入、工业产值、出口总量、税收收入五个第一,几乎占去15个保税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飞利浦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飞利浦全资公司,于1996年进入外高桥保税区。几年来,我们和着外高桥保税区前进的足音成长壮大(现产值达6亿美元)。在此,我不无自豪地说,我们为外高桥保税区的跳跃式、超常规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1996年,我们公司进入保税区,开始生产VCD机芯。飞利浦公司作为世界上最早…  相似文献   

1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外高桥保税区邻港经济带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外高桥保税区政策功能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相结合,发展保税区邻港经济1.外高桥港区在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的核心地位1994年,由李鹏总理倡导的与十四大确立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设想相呼应的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设想,逐步进入规划阶段。在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目标中,外高桥港区将起核心作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论述,关于外高桥港口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从空间构成上认识。外高桥港口处于长江口与东海交…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最具规模的保税区。经过九年的开发建设,已初见繁荣:区内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3.2亿元,工业总产值96.8亿元,商品销售总额365.2亿元,进出口总额29.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ZW、41.8%、28.5%和7op。截至今年2月,已有3647个项目进区。外高桥港区是上海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是上海集装箱运输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占上海口岸集装箱运量的工/4,是外高桥保税区货物最方便、最经济的通道。1998年外高桥港口集装箱装卸量达到67.5万标箱。自1998年9月28日起,上海外高桥保税…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我国保税区的分布格局与自由贸易区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而后,国家又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港保税区、青岛保税区、海口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汕头保税区、福田保税区、宁波保税区、福州保税区、大连保税区等13个保税区。1996年以后,国务院又批准了深圳盐田和珠海保税区,使全国保税区总数达到15家。2000年,深圳福田保  相似文献   

13.
9月22日,外高桥保税区举行“中国保税区第一个国际商品市场开业”典礼,市老领导胡立教,外高桥保税区副主任仲伟林出席了开业典礼。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务院设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九年的开发建设中,十分注重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出口加工等三大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发挥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功能方面,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24个顾客购物放心街之一的国贸广场的基础上,改建为拥有65家经营国际商品的中外客商的国际商品广场,使新设立的国际商品广场与保税货物分拨中心、进出口贸易有机结合起…  相似文献   

14.
上海保税区喜迎全面开发郑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三年来,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努力,一再自我加压,多次调整开发计划,使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达到或超过原定的计划,使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一、外高桥保税区发展回顾 外高桥保税区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作为中国第一家保税区已渐成规模,在某些方面基本达到了国家设立保税区的初衷。 1.经济快速发展 经过九年的开发建设,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保税区在全国尤其是带动沿海和沿江的地区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9年外高桥保税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7.99亿元;完成销售(经营)收入589.33亿元;完成进出口额达47.3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完成17.63亿美元:实现工业产值129.82亿元;完成的各种税收收入达67.07亿…  相似文献   

16.
为外高桥保税区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文耀自外高桥保税区海关正式封关及区内金融一条街剪彩以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外高桥保税区支行木着“职务保税区,支持保税区发展”的宗旨,按照上级行的统一部署,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适应保税区开放、开发的新形势,筹集安金...  相似文献   

17.
浦东开发开放,也掀开了我国内地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建设的光彩篇章。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开放浦东,此时,创立保税区的设想也已酝酿。1990年9月10日,在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两天后,担负外高桥保税区开发重任的外联发公司挂牌运作,标志着保税区面向中外投资者的热情大门正式开启。我们把1990年9月12日,定为外高桥保税区诞生日,这一天也代表了浦东开发…  相似文献   

18.
<正> 保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从199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算起,我国保税区只有12年的历史。正是在这短短的12年里,我国保税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总封关面积仅为34.63km~2的土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15个保税区累计批准设立企业  相似文献   

19.
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1年开发建设概况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1990年启动,1991年进入实质性开发,此后连续5次扩大海关监管区域,目前已开发建成7.5平方公里,就业人员超过7万。10多年来,外高桥保税区依托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综合优势,立足于与国际惯例接轨,立足于管理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外高桥保税区对浦东经济发展的推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 《特区经济》2011,(2):62-63
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保税区,与浦东新区"同龄"。本文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反映了外高桥保税区对浦东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作用。论文首先以时间为轴,动态分析外高桥保税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然后从综合经济指标和单位产出效益两方面对外高桥保税区与浦东新区的经济效益关系进行分析,继而比较保税区与其他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凸显保税区的优势;最后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保税区的贸易活动对浦东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