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空间结构是苏北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经济结构和一种重要后发优势。 苏北农村经济空间结构是苏北农村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相对区位关系和空间分布状态。 选择最适宜的苏北农村经济空间结构模式,是发挥苏北农村经济后发优势和加快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京京 《农村经济》2003,(12):30-32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在国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 ,西部县市保持了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 ,西部大多数地区底子薄 ,起点低 ,发展慢 ,县域经济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结构性矛盾的困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货币收入所占的比例较低 ,城镇就业的空间狭小 ,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宽松。尤其是作为县域经济支柱的工业 ,发展态势更不容乐观。因此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来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国在本世纪头…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探寻出适合我国西部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才可以对我国经济的整体推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作用。该文以甘肃省7个民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理区位、地域要素禀赋的差异性,选择顺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宜的经济生产方式,归纳了具有地域特色的5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在经济增长方式、要素禀赋差异、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策利用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川藏区32个县2004~2013年间的人均GDP数据,运用GeoDa、ArcGIS软件及ESDA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演变状况。研究表明:四川藏区县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空间贫困固化态势,县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区位条件、资源赋存及公路交通体系在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处于空间集聚过程中,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通过模型对经济空间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湖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HH型县域集聚区内部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有限,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HL型县域与相邻县域呈负相关,其经济发展剥夺了外围县域的发展机会;LH型县域获得高水平发展县域的辐射获得很快发展,有向HH型转变的趋势;LL型县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幅员辽阔的中国,因为各县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环境等不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态势。而且处于两极分化现象。剑河县作为西部县,研究剑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破解剑河县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进而考察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位于成都远效的大邑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发挥优势,推进区域内工业化发展,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招商促发展,积极推进与工业化同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四川大邑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四川其它丘陵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以有益的启示,即提高执政能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比较优势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经营城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统筹城乡,和谐社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运用2010年全国2258个县域统计数据,从全国县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县域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县域的角度来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相邻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效应;从东部、中部、西部县域来看,东部地区县域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互动效应作用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及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吸纳;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9.
所谓市域经济,就是以市级行政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以市级政权为主要调控主体,市域内要素合理流动,城乡一体、区域均衡、利益协调,开放的、可持续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市域经济不是对县域经济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建立在县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它是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市域经济,有利于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融合,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依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等角度入手,分析了1997~2002年吉林省41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指出与自然地理地带性相似,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明显的东、中、西部地带,每个地带内的县域经济特征鲜明;分析县域经济地带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出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条件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粮食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粮食企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整合资源、聚集优势。打造粮食产业化集群,实现粮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与粮食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与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倾力打造粮食产业化集群。已成为县域粮食工作的当务之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研究,其驱动因素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县域经济驱动研究现状及六盘山片区区情,确定了自然、产业、投入等8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基于ESDA与GWR模型的原理及实践经验,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产业因素、投入因素及自然因素存在时空分异,各年的空间分异特点不同;其他因素存在空间分异。(2)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将快速反应在县域经济总量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二产的依赖性强于其他发达区域;(3)投入要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时效性;(4)县域经济驱动因素的多样化、动态性决定了自然要素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5)交通区位条件亦是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进阶,将拓宽到综合交通地理区位条件;人口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或阈值要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县域影响存在差异。各县域发展政策、发展历史及基础、技术、外资及社会资本、全球化与市场化水平等方面亦存在空间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结论]GWR模型的演进可拓宽部分驱动因素的量化研究;其他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等是今后研究需突破的重点,同时需深入分析或模拟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机制及作用过程,突出动态化、系统性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总体上,县域经济是复杂系统,研究难度大,但该研究为县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些视角,为其他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发展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必然趋势。丰都融入重庆都市圈有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应进一步把握融入原则、细化融入内容、完善融入体制机制,使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取得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华县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勇于开拓创新,立足县情,选准发展思路和目标,充分利用地域区位优势,培强做大“六大”特色产业,变特色产业优势为经济优势,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拟分析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西部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发展是当今各个国家地区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1980年、1990年、2000年、2013年安徽省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区域空间发展的倾斜性,轴线差异的显著性及空间结构轴线发育差异较大等结论。针对安徽省轴线发展不均衡,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提出了"两带为核心,一带为契机;两圈为补充,突出一重点"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区位、尤其是生产活动区位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西三角是一个跨川、渝、陕三地的复合型经济区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本文将ARCGIS技术应用到劳动力要素分析中,以期为图件制作、综合评价提供快捷、精确的方法,对西三角都市圈的劳动力要素整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西三角劳动力要素状况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途径、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政府、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政策、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因此,发展模式也不同。在此,主要从工业化带动、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和矿产资源开发带动等四个方面总结出7种典型模式,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能是其中几种模式的综合作用。一、工业化带动发展模式依靠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林冬生 《农村经济》2015,(3):100-103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城乡要素空间配置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西部一些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小城镇由长期萧条衰败转为再次兴盛,西部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面对西部小城镇对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强烈需求,针对乡镇宝贵的闲置国有土地资源低效利用或流失的情况,关键是要注重以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潜能,依靠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西部小城镇供需有效对接和平稳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而相比较而言,我国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矛盾更加突出,跨越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本文认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除面临区域经济共有的区位条件不利、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之外,还深刻分析了山区区域经济自身特有的区域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注重选择、从现实出发而应当特别重视的几点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