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年来,金山区枫泾镇把社区治理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融合起来,探索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继“三访四步”服务群众工作法后创新实施“四治五建”社区治理工作法。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工作核心,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抓手,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深化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一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经验,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枫泾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升级版”平安枫泾。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必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3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关键在于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注重民主法治,提高乡村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可以优化和改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治理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城乡融合和协同治理趋势逐步形成。然而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治理主体单一和治理观念落后、集体经济支撑作用不充分、治理制度缺失和社会保障较为滞后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包括: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集体经济振兴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夯实乡村治理自治、德治和法治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营管理》2023,(5):18-19
<正>神农架林区阳日镇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东北部,全镇国土面积26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11000余人。近年来,阳日镇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厘清乡村振兴的主体及实现路径问题,可以避免乡村振兴出现重大导向性偏差。本文在评述政府主导、资本主导和农民自主三种路径面临困境基础上,提出应以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引领乡村振兴。在阐释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后,构建了一个乡村振兴与共建共治共享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乡村振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乡村振兴“为什么”需要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怎么”进行共建共治共享的问题。然后以明月村为例,阐明了普通乡村在特定的经济与制度条件下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走上振兴之路的现实可行性。本文认为,乡村振兴应以增进农民福祉为导向,但从实现路径上不应只依靠农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至关重要。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抓住城市化带动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构建一套可操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城市化辐射到的乡村以市场方式率先振兴起来,同时把节约的财力转移给城市化辐射不到的乡村进行保底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成都崇州市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创新,通过构建以“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体系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模式、实现机制及其经验镜鉴。研究发现,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在对接农户需求和国家社会资源能力上各具特色,且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强化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来实现村社治理现代化。受村社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其运营主体总体上呈现“村社党支部主导→村社能人(企业)主导或与村社党支部共建→乡镇政府统筹协调”的演进趋势。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通过产权共有机制、共建共治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为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村社集体经济产权“共有制+分配制”改革,增强村社集体资源整合与组织保障能力,强化村社集体“共建共治”人才培育,优化村社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与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好各方利益“平衡账”,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柔性治理是基层治理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在基层治理主体的选择层面,将国家、社会和农民的互动作为实现乡村“善治”的最终路径。文章从“多元共治”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乡村柔性治理中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内容的多样化和治理效果的多面化,以期构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乡村治理秩序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回应了农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产品的缺失,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契合并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高度耦合,形成嵌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基层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上海市H区市民驿站的建设为例,采用政府、社区与社会纵横双向的共演框架,探寻其由1.0过渡到2.0模式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传统的政府角色正在逐渐弱化,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纵向合作”及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之间“横向共治”格局已经在驿站出现。当前,H区政府正在深化市民驿站建设,以期建立成在党建引领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网格管理圈和“15分钟生活圈”,打造H区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综合体系,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创新打造集党务、政务、村务、财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农村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仁里集"共建共治共享一键云平台和农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立"线上+线下"统筹一体化乡村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平台,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移动化、便利化、精细化水平,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日前获得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荣誉称号。盐都区学富镇把“塑形、铸魂、凝心”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体系,“五力”齐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打造乡村治理“学富样板”。强化政治引领,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学富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把支部建到网格中,建立“党员示范户+网格员+巷道长+志愿者”服务微网格,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党建引领已成为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提出“全过程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从治理起点、治理关键到治理途径和“再治理”的全过程,阐释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并以宁波北仑工业社区治理实践为例,分析党建贯穿治理全过程发挥的引领作用,以期拓宽社会基层治理的理论边界和现实空间,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和鲜明指向,所谓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急需组织创新。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总体格局中,针对传统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组织体系主体片面求稳、结构单一、运行状况差等问题,创新农村社会矛盾有效化解,逐步实现共享共治的科学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横向发展的科学结构,采用事前预防、事中调处、事后跟踪的运行程序,打造效能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国家治理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理论总结,是"以人民为中心"导向下"民生为本"的社区治理范式创新,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理论引领与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包含:坚持党建引领的治理原则,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夯实群众性自治制度的治理基础,协同自治、德治与法治的治理策略等多维实践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疫情风险治理做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市场与农民个体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过程。当前应把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放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治理,理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主体权责,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传统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7.
吕萍  邱骏  林超 《农村经济》2024,(2):21-29
宅基地制度改革关乎城乡发展战略,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是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模式,对于推动改革实践至关重要,并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宅改模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多方主体共同构建宅改规则,共同维护改革运行,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其中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与情感关联就是促进其积极参与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来源。本文基于课题组在江西省四个国家宅改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与情感关联对改革的影响,探讨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宅基地改革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并提出构建多主体共同利益基础、明确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多主体人情关联网络和发挥乡村社会文化纽带作用是保障宅基地改革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要求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然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在党建工作、协同治理、民主参与和法治建设等方面还有差距,需要不断明确党建引领、村民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方向,构建“四轮驱动”、协同共治的新体系,采取层层激活民主、扩大村民参与的治理新举措,推进依法治村、依规治村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显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对农村基层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转变理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开展“五治”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完善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在功能上的融合及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对于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相对缓慢,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相对淡薄,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完善相应法律体系,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升农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