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投入要素效率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华 《经济管理》2005,(19):72-75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投入要素、产业结构以及要素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来说,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差距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其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地区间的交流学习.提高落后地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的学习效应。制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时代背景、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呈现的模式是高度集权下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区域“部分先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新时期“统筹区域”的均衡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就“统筹区域”的均衡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作了初步探索,以更好地协调、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及特点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国内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舒睿军(2003)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式。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综合了某区域特定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目标、对策、途径等多种要素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而且他认为,在区域经济模式中比较典型的是外向型经济的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计旺 《生产力研究》2001,(2):87-88,91
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财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国外在缩小中采取财政地区政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行的财政地区政策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经济视角》2005,(9):8-9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宋立同志在《关于“中部崛起”战略模式的思考》文章中提出,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需要有效地选择发展模式,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特点,有效组合已有区域发展模式特点,并与国家的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相结合,选择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多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区域性的特点.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物流状况直接反映了当前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了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针,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模式下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功能和产业门类齐全的基本单元,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县的数量大且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因此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选择有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在区域保险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保险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其次为东北地区,最后是中西部地区。区域保险的协调发展关键就在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20多个大中城市、数千家大型企业、60多个大小港口,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工业、港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然而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滞后,还没有形成适合于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如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等城镇化重大措施实施的资源制约因素。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2009—2015年水资源分布、水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区域水资源与人口、土地面积、GDP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基尼系数,对水资源分布、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关系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分布和配置与人口、土地面积处于高度匹配状态,与GDP分布处于比较匹配状态;但在县域层面,水资源与经济要素的洛伦兹曲线反映出两者存在空间差异性的特点。通过计算研究区域水资源—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平衡指数,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协调格局,揭示其主要的影响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为协调研究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的发展,优化调控水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优化产业布局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从经济资源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忽视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产业布局,结果必然造成地区发展失衡。尝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辽宁省"三大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为辽宁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间的整合,提高区域整体产业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循环模式是众多低碳农业模式中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实际操作性和产业价值提升能力。本文阐述了低碳农业的内涵及特色,并以对湖南省祁阳县的实际调查情况为案例,分析其低碳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及采取的主要措施。考虑到基层低碳化困难、产业链条薄弱等因素使得低碳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低碳农业区域产业循环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按照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随着要素价格上升及发展空间缩小,传统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跨区域转移,并且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也把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本区域发展的战略之一。但是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并未出现。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产业区域转移滞缓的原因,并从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必要的软硬件条件方面提出加速产业区域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通过构建网络联结组合使区域产业协作趋势可视化,有利于挖掘与促进产业发展融合,为相关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状况监测与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基于区域与地区双重视角,从产业共性技术特征出发,依据“区域-技术”2模网络,探究随时间推移逐渐稳定的区域产业与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并通过构建专利技术共现网络,明晰地区产业与技术领域的联结组合,评估判断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前景。最后,根据现实需求,对区域产业协作进行动态效用最优规划,提出相应优化策略,即着重培育产业优势互补的特色集群、营造有利于产业协作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拓展适应产业开放融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专利与产业协调发展对实现产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法以及专利重心与产业重心空间耦合态势模型,定量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的时空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与产业发展间存在明显偏离,耦合协调性主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近5年来,耦合协调性有所提高,发明专利重心与产业发展重心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变动一致性提高。结论可为专利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专利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物流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以及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运用,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在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下,对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研究.并以辽宁省为例,通过实际调研和查阅《统计年鉴》等方式获得基本数据,在对辽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析了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区域物流环境竞争力、区域物流供给竞争力、区域物流发展竞争力以及区域物流竞争潜力等方面设立了评价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辽宁区域物流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辽宁省区域物流竞争力在全国各省中的位置,进一步分析影响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给区域智造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以珠海、深圳临港经济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利用173家规模以上智能制造企业2015-2017年政府治理创新前后的工业经济指标数据,运用SIENA模型,从动态演化视角对大数据监管下的政府治理创新与区域智造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大数据监管创新政府治理对区域智造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且在发展周期上表现为治理创新、工业经济发展与地方社会贡献的协同演化稳定性。据此,给出有利于政府现代治理创新与区域智造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苏振天  李蔚 《技术经济》2006,25(9):33-37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经济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地区。改变和提高其经济实力和地位,成为安徽省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实力的提高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然后对其产业结构的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产业结构偏离度过高,产业结构效益较低,由此造成总体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不高。针对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安徽产业结构竞争力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宋国宇 《技术经济》2011,30(5):64-68
建立信息熵模型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值进行产业发展类型区划分,讨论绿色食品产业地区结构的均衡程度及其与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地区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其发展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地区优势不明显。特别是2007年以后,信息熵呈收敛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结构有待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