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收益计量的历史回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全面收益的发展历程,指出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实现了认知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对我国收益报告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财务报告体系的新成员——全面收益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会计内外部环境变化、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期望与要求变化,会计收益理论不断演进,传统会计收益观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收益观的兴起。全面收益观在遵循的收益确认模式上、所依据的成本计量属性上、进行会计核算的立足点上比传统收益观更具先进性。所以为了提升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质量,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应考虑吸纳新成员———全面收益表。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短期经营现象普遍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会计角度出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社会收益观取代传统的会计收益观。文章在分析社会收益观基本特征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将社会收益观和传统会计收益观进行对比,阐明了社会收益观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在会计报告环节率先采用社会收益观确定企业收益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张国永 《会计之友》2009,(15):62-63
传统利润表已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全部的未实现损益,利润表的改革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国外主要会计机构如ASB、IASB等已在利润表中加强了全面收益的披露。我国新准则中的利润表仍以传统模式为主,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断深入,需要在利润表中充分披露更多的全面收益。本文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全面收益的披露方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利润表已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全部的未实现损益,利润表的改革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国外主要会计机构如ASB、IASB等已在利润表中加强了全面收益的披露。我国新准则中的利润表仍以传统模式为主,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断深入,需要在利润表中充分披露更多的全面收益。本文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全面收益的披露方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反映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本文阐述了全面收益观的相关概念,将全面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浅析第四报表--全面收益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蕾  李路 《财会月刊》2005,(11):39-40
在报表体系改革中,要求增加第四报表--全面收益表的呼声颇高.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变动的权益(净资产).全面收益表建立在损益完整统计的基础上,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收益和财务收益.笔者认为,与传统利润表相比,全面收益表能更好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防止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笔者建议在全面收益表格式中应该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日益复杂,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收益表内容不全面、报告不及时、存在收益操纵的可能性等局限性,使业界对改革传统收益表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从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研究现状出发,讨论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传统的收益报告,全面报告企业收益已成为国际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传统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基本内涵及现时外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收益的特点和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遇到的挑战,从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选择的博弈与修正中,认为会计学中全面收益理想内涵是与经济学收益完全契合的概念,是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博弈过程中达到和谐和统一。同时在分析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现行经济环境和会计计量条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收益表报告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综合收益会计理论是收益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本文指出了综合收益的内涵,并对传统会计收益和综合收益进行了比较。在对推行综合收益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综合收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全面收益准则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面收益准则及评价20世纪9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由于受到来自会计学术界和使用者集团的巨大压力,因而致力于研究传统的收益表或损益表的改进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要求企业报告更为全面的财务业绩信息。促使FASB把报告全面收益提上议事日程,主要出于以下的原因:1.一个重要的直接动因来自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尤其是衍生与套期保值金融工具的处理。由于与初级金融工具如现金、债券和权益性证券等相比,大量的衍生工具在获得的时候不会发生现金支出或只有少量的现金支出,因而也就无法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  相似文献   

13.
王氩 《广西会计》2001,(3):34-35
利润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利润的计算一直是会计体系的核心与灵魂,而收益表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传统的收益表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因为它只反映企业已实现的收益,而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收益则绕过了收益表直接报告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部分,使收益表的净损益同资产负债表中期末期初净资产变动缺乏联系。因此,很多国家对财务报告进行了改革,引入了“全面收益表”。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全面收益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术语。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全面收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全面收益与净利润的信息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沪市A股市场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倡导的全面收益与传统的净收益带来的信息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净收益和全面收益均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显著相关,且净收益的影响程度高于全面收益。在考虑了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后,结果仍未改变,从而表明相比全面收益而言,投资者更为关注传统的净收益信息,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概念有待强化。  相似文献   

15.
刘君 《财会月刊》2007,(18):20-21
本文通过论述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具体规定,指出在我国运用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进而提出应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相似文献   

16.
高旸 《会计之友》2007,(8Z):78-79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开始对传统收益表进行改革,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当今编制全面收益报告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准则在收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加快.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短期经营现象普遍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会计角度出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社会收益观取代传统的会计收益观。文章在分析社会收益观基本特征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将社会收益观和传统会计收益观进行对比,阐明了社会收益观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在会计报告环节率先采用社会收益观确定企业收益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刘君 《财会月刊》2007,(6):20-21
本文通过论述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具体规定,指出在我国运用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进而提出应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沪市A股市场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倡导的全面收益与传统的净收益带来的信息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净收益和全面收益均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显著相关,且净收益的影响程度高于全面收益。在考虑了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后,结果仍未改变,从而表明相比全面收益而言,投资者更为关注传统的净收益信息,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概念有待强化。  相似文献   

20.
《财务与会计》2007,(2):80-80
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是以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以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上对部分来实现收益的确认;在很多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