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江 《活力》2013,(6):83-83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生计,关心普通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民生新闻是一种对普通老百姓感同身受和利益关切的姿态,体现于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并且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焦红瑞 《活力》2012,(9):46-46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作为老百姓倾诉民生,发表民意。表达民心的沟通平台,一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凡从事新闻传播事业及其研究人员都知道,新闻是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报社的立社之源,其重要性犹如我国执政党的地位。一个电视台的栏目收视高低,关键在于新闻发布的数量与质量能否使百姓及时地获得和了解更多有用的信息。在中国,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政府机构与百姓之间加强沟通与监督的桥梁,所以,新闻被赋予了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尤其是民生新闻,最能够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民众疾苦,最能够解决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其精神层面,使百姓的生活都能够拥有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深受百姓的喜爱,因为它们大都来源于民生题材,就是老百姓的身边事.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很火爆,收视率很高,但是我觉得电视民生新闻的视域越来越狭窄.  相似文献   

4.
孟天婴 《活力》2011,(8):170-170
所谓的民生新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与过去更侧重时政新闻的所谓大新闻相比,现在的民生新闻少了很多说教,多了几分亲切。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生新闻的兴趣,也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孙锐 《活力》2011,(12):245-245
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电视的功能也越来越被人民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因此民生新闻的诞生就是一种必然现象,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创办,更好地体现了电视众多功能中最为重要的喉舌功能、引导功能、监督功能。民生新闻节目在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相似文献   

6.
品牌与民生     
很多人认为品牌是企业的事,是组织体系的事。其实不然,品牌是一个关于民生的问题,是老百姓的事,离开了老百姓,品牌从何谈起?  相似文献   

7.
张文杰 《活力》2010,(6):213-213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以人本关怀为立场,以平民视野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地让给了平民百姓,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也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李莹 《活力》2013,(4):172-172
21世纪初,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民生新闻不仅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彰显普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草根情结.而且还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可以说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方面,民生新闻都彰显了其他新闻所不及的亲和力。这也给主持人提供了展示个性魅力的舞台,新闻内容本身所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关怀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他们与观众一同悲喜,  相似文献   

10.
品牌与民生     
很多人认为品牌是企业的事,是组织体系的事.其实不然,品牌是一个关于民生的问题,是老百姓的事,离开了老百姓,品牌从何谈起?  相似文献   

11.
当前,“民生”是我国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经济性、社会性问题,更是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实质是“权利贫困”,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发挥法治的功能。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民生保驾护航。要构建民生法治,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蒋磊 《乡镇企业科技》2010,(24):148-149
当前,“民生”是我国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经济性、社会性问题,更是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实质是“权利贫困”,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发挥法治的功能。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民生保驾护航。要构建民生法治,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李德全 《活力》2011,(5):175-175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一面世,其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就成为地方省市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得到受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郭丹 《活力》2013,(23):36-36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生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它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如何把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常事拍出艺术性,提高民生新闻的层次和可看性,是我们电视人值得思考的问题。“民生”无小事,民生新闻涵盖了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还有的学者把民生内容归纳为10个字:“衣食住行用、安教医乐理”。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民生新闻。从上世界九十年代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成都电视台的《今晚800》,再到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逐步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致力民生,新闻力量”成为电视人振臂高呼的精神口号。民生新闻大量充斥荧屏,因而对采编艺术性的要求也很高。媒体生态环境需要通过节目进行营造,民生新闻采编艺术的发展对于改善媒体生态环境、传承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曲永君 《活力》2014,(3):95-95
民生,本义就是人民生计。在中国,民生新闻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播出第一期《南京零距离》,这代表着业内所称的“民生新闻”栏目开始独立面向世人。由于这种栏目具有服务性、贴近性,所以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但是目前,对于一个限定的区域如一个省会城市,新闻资源相对源单一、各种信息重复,产生了多个民生新闻节目内容雷同的现象:某时某地发生一个新闻事件,各家新闻机构的民生新闻栏目记者会蜂拥而至。采访对象可能先后或者同一时间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追问。观众在一个频道看完一个节目以后,只要刚刚换到另一个频道,就很有可能看到同一件事,同一个当事人,说同样的话。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损害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象,观众流失现象会很严重。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以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在线》栏目为例,探讨如何创新,做出与众不同的民生新闻,做好不易让观众流失的栏目就是本文主旨。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作为城市的主流媒体,不应仅是单纯地报道民生新闻,更重要的是要把报道的问题予以解决.作为解决民生问题见长的新晚报<老百姓>版的一名老兵,我见证了该版十余年报道民生新闻,解决民生问题的全部经历.  相似文献   

17.
王滨生 《活力》2010,(8):290-290
进入新世纪.在电视新闻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民生新闻异军突起。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大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收视率。回顾这十年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冲突与融合中找到了自身生存的空间,成为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秀民 《活力》2013,(24):75-75
民生新闻是一种报道形式,更是一种新闻理念,它与生俱来的本土化和亲民性,使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但在蓬勃发展同时,民生新闻遭遇到了瓶颈,学界和业界开始辩证地看待民生新闻的现状,并探索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姜禹 《活力》2012,(15):52-52
日前,从央视《新闻联播》,到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都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阵地。以往,大多数电视观众对时政新闻画面的评价是“单调、刻板、不鲜活、没有反映基层实际”。这样的新闻是给政府官员看的而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久而久之就会无形中拉开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不仅使收视率下滑,更重要的是在宣传贯彻落实一些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事关民生的具体决策、  相似文献   

20.
谷胜亮 《活力》2012,(16):121-121
民生新闻在继承“民生、民本”价值理念同时,提升新闻“公共价值本位”,日渐突破发展前期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导向。围绕“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五大民生领域的攻坚改革进行报道,从民生问题人手,将日常现象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城市开发强拆、住房保障、中小学校车等问题的高度关注都体现了民生新闻公民意识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