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罗铭沣  许红梅 《经济师》2022,(5):217-218
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以应试为基本目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古诗词课堂枯燥无味,对于诗词的作者、题材、意象等内容缺乏整体感受与理解,与古诗词内容的人文性相分离。文章阐述了主题、主题教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性,提出了以主题方式整合古诗词资源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教学是学生品味民族文化内化高尚情怀的重要途径,而借景抒情类诗词是学生最易理解,最能直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类型.古诗词鉴赏也是中高考语文的必考题,而其中多考查借景抒情类的诗词.所以,如果把借景抒情类诗词进行汇编,分类整理,划分主题后再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准确性,提高其语文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3)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提升文化自信也必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文化自信从古诗词教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入手,着重探讨赏析古诗词审美意蕴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运用于广告文案由来已久。从古诗词的传播优势出发,描述了广告文案中引用诗词的三种主要形式,并指出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运用的意义,在广告文案日趋个性化的今天,深入探讨恰当运用古诗词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瑰宝.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的诗词,但是在教学中却存在些许问题,本文试着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语言精练优美,意境却大,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沈宇祺 《江南论坛》2021,(8):60,后插1-后插2
江南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北起江苏镇江、扬州,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浙江杭州.自古以来,诗人游历过往,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在诗人眼中,运河是一条意象的河,大者如淮河、汴水、泗水,中者如隋堤、渡口、桥梁,小者如杨柳、舟船、鲈鱼,经诗歌开掘,成为沿线风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本文旨在从水系意象、空间意象、风物意象三个维度,从大到小依次阐释江南运河古诗词意象的丰赡意蕴,为读者提供古诗词在江南运河积淀出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传统乡村景观与诗人情怀境界融合并符号化为古诗 词,是传统乡村景观的诗化意象。基于乡村居住文明价值认 同,针对当前乡村景观与诗意栖居理想相悖的建设现状,以及 当代乡村景观规划理论诗意语境缺失的理论现状,从古诗词入 手,运用语义分析方法,以成都平原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建立 空间源词条-标准词条对照表,以此为参数结合文本挖掘技术 对成都平原古诗词乡村景观信息进行词条挖掘、词频分析和聚 类分析,从中析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语义及诗意意象图谱,在 此基础上构建与现实地域相对应的在地性诗意乡村景观意象特 征,以探索优化乡村景观特征及乡村诗意栖居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的创作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本文从青楼诗词这一角度,精选一些大家熟悉的青楼古诗词的英译,分析音美、意美、形美3个角度是怎样在其英译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如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主要是从人总是生活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四维空间之中,以及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遇到的种种挑战的角度来梳理、审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影响和阐述"生态园林"理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古今这两种园林思想在人与自然相和谐方面的不谋而合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探讨了生态园林文化对自然与人类共存的促进作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崇拜作为一种宗教的原始形式,它与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崇拜意识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拜意识的内化体现在立法原则上——以礼入法,崇拜意识的外化体现在司法活动中——经义断狱。  相似文献   

15.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仅充分体现出主体性,同时也生发出“民胞物与”的极具包容的博大情怀。天地有四时,人体亦有春夏秋冬,以人道应天道,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应循之道。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文化自我道德修养的部分中,培育快乐心理、积极进取的心态等方面的思想可以影响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养成,具有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民办教育的雏形,而古代私立高等教育中的书院和讲会制度是我国古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书院和讲会制度概况,对我国当代的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840年以前,中国用自身原创的理论治理和发展国家,创造了一套古老的‘‘中国模式”。1840年,古老的“中国模式”被打破,中国开始不断向外部世界学习治国之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框架,将这种向外部世界的学习推进到最高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和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通过向别人和古人的“学习”而推动的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共产党应该逐渐创造出原生的,先进的,具有吸引力的智力财富,以此解决自身问题,突破自身瓶颈,完成从“学习”到“自身创造”的蜕变。  相似文献   

19.
腿足是家具的主要构件,它既是家具视觉形式的构成要素之一,又对家具功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根据其关键构件的形式特点,中国古代木家具腿足可分为板足式、跗足式、立腿式、架座式、壶门、式、托泥式等六种基本形式。分析和研究这六种腿足形式的演变及其结构方式,将有助于人们形象地了解中国古代家具艺术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