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中的新隐喻具有新颖、晦涩的特点,它不同于日常对话中使用的隐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理解,同时对它的理解更加依赖语境。这种语境与以往交际中的认知语境不同的是,文学中的新隐喻所依赖的语篇认知语境具有宏观性和连贯性。因此,从关联和语用推理角度出发,探讨语篇认知语境是如何影响文学中新隐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翻译和翻译的方法只能是动态的,因此"对等"也只能是动态的。关联理论是译者和译语接受者阐释语篇时的依据。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翻译的动态对等模式可为翻译过程中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进行系统切换,两者冲突时进行调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语篇是翻译的客体。正确的理解是准确传译原文内容的基本前提,语境是影响译者对原文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语篇意义的实现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我们必须对语境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作为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表达语言层面所能表达的语篇、人际和概念三大纯理功能.笔者通过一定的译例分析说明:从语篇分析的视角翻译标点符号,需译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原文中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采取灵活的转换规则.而等效原则为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隐喻性语言的理解、构建及输出均已成为英语学习者写作的一大难题。从语篇层面调查英语专业生写作的隐喻能力状况及英语写作水平与语篇隐喻能力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语篇隐喻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写作者概念流利性表达,尽管英语写作者试图从语篇层面使用隐喻性语言,但他们仍难以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熟练程度,除非他们能将隐喻思维概念化。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写作语篇隐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What I Lived For的两个中译本为案例,通过比较、分析、研究证明语境和语篇的密切关系以及语境和语篇在以功能对等为标准的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出翻译教学应加强语境、语篇教学的结论,以期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7.
姚缸 《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77-178
关于法律文本的词汇及句法已有较多的论述,但鲜有文章从语篇的角度探讨法律语篇及其翻译策略。现试从法律语篇宏观结构的固定性及微观形式的一致性出发,阐述如何在法律语篇的翻译实践中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概念域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将复杂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人们直观具体的概念,这一转换有利于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以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检索、辨别、归类、分析,尝试去发现中英经济语篇中隐喻目标域类型及其特点,以及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中英在经济语篇中共映射到9个领域,按隐喻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人类〉旅程〉空间〉机器〉战争〉流水〉游戏〉容器〉植物。中英在隐喻分布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但在具体目标域,因为两种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语言本身等原因,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0,(31):306-309
首先介绍了主位、述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等基本概念,然后将主位推进模式作为参考依据,分析了几则英语语篇及其译文,最后得出结论:主位推进模式对于英语语篇翻译具有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对主位和述位的准确理解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应认真研读原文,准确把握其推进模式,然后在译文中选择相应的模式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10.
邢韧 《经济师》2007,(11):131-132
文章从文化视角审视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英汉互译为例指出了归化和异化的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并指出了文化因素在隐喻中的作用及译者关注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一种变体揭示了当代人的思维变化和一种认知心理特点。而这种思维方式以及认知心理成为了网络新词产生的内在理据。从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着手,重点分析了英语网络新词生成过程中的隐喻认知机制以及在网络新词中隐喻是如何反应出人类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歌词作为诗歌的特殊形式,更难翻译。从翻译目的出发来把握歌词翻译,在内容和形式不能兼顾的时候,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会给歌词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是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而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受英汉语言文化影响很大。英、汉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转换视角,进行"语义翻译"。对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进行了研究整理,同时提出翻译教学必须重视"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作为翻译的准则,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翻译理论从忠实/不忠实问题转向伦理观念。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依赖一定的标准,而不同的翻译观、不同的译者伦理有不同的翻译标准。本文以Chesterman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依据,分析探讨译者伦理和翻译质量评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首先回顾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相关研究;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基于原形范畴理论,借鉴语法符号隐喻,对被动语态的语言实例做具体分析,探求被动语态的原型及其语义特征。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原型式为其标记式"be+V-ed",其实质为施动性,原型语义为被动意义,且随着认知的发展,被动语义呈多样性和层次性:显性被动意义(真被动)、隐性被动意义(次被动)和隐性主动意义(假被动)。  相似文献   

16.
词典是翻译工作的必备工具,在词语理解与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翻译实践者对于词典的使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即“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观点看,“hereditary stupidity”的汉译,需要译者在词语翻译过程中遵循“适应/选择”原则,合理、有效地发挥词典作用,达到最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才能得到准确真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活动,目的在于使译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接受效果。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交际学和语义学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二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英语这门国际化语言出现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特点。带有明显东方特点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应运而生。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指带有中国文化蕴涵和文字特色的语言、文化、事物、思想意识等的词汇。中国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传播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著名小说《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就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典范。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无法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因此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创造使用了大量的中国英语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古玩字画,赋诗作对,道家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纵观本小说,林语堂先生创造的中国英语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英语的使用是本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国文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了不同的语言,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特征,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便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翻译承担着语言沟通和文化交互的桥梁作用。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引发了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出现的词意缺省现象。这种词意的缺省需要语言翻译来进行弥合。语言翻译在弥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词意缺省的处理对译者的翻译能力要求较高,在处理词意缺省时,译者应把握原作者的意图,力求顺应对语境结构,采取相应的方法妥善处理,让读者跨越缺憾感受到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