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分类,残疾人社会保障应由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含残疾人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项构成。为研究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问题,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与问题特殊性,认为,从长远来看失地农民难以回归到农村经济体系中,其保障需求必须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得到满足,因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是既能满足其短期保障需求,又能过渡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去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殊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医疗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残疾人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残疾人医疗保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保障范围、资金补贴、待遇给付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有关政策,并从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保障水平、明确界定政府责任、合理划分各级财政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残疾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和政策,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多种方针政策中的一种,其运行模式是通过吸纳大量的社会资金,为人民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民众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却较为混乱,为了更好地实现资金价值,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本文主要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管理中出现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许婕 《地方财政研究》2013,(3):33-37,42
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公平和效率、需求和供给、权利和义务、政府与市场这些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中做出权衡。任何一种模式的社会保障都会在劳动力再生产、收入差距调节、社会稳定和经济拉动四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对市场经济运转中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却不尽相同。利用典型国家和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数据,进行不同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有利于对我国目前面临的"保障危机"、人口老龄化和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首都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北京市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农村残疾人劳动扶持和社会保障的概况与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具体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农村残疾人工作应扩大助残资金来源,加大农村助残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残疾人的公共服务网络;尊重农村残疾人的需求意愿,优先满足紧迫性需求;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助残服务。  相似文献   

7.
扶持和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是解决其生存发展、改善经济状况、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保障其就业权乃至其人权的基本体现。从残疾人就业现实状况出发,研究当前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模式和长三角地区法规和规章,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扶持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8.
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目前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而能否扩大消费需求受到居民收入的影响和制约。应通过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途径实现富民目标,从而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是构建"大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大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由"十大保障支柱"与"五大保障层次"构成。十大保障支柱是:老年保障、健康保障、就业保障、伤残保障、生育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收入保障、灾害保障和法律保障,五大保障层次是:预防、救助、保险、福利和服务。以"大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础、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组织管理、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社会保障绩效评价、社会保障精算技术"等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确保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带来的土地保障,现时期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政府应承担起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重担,加大保障力度,广开筹资渠道,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构建我国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防范与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遭遇到的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住房、失学、贫困、灾害和冤屈等社会风险,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模糊保障对象和忽视社会预防”的缺陷,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社会保障和理论制度体系。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动态预警、“防保结合”的基本原则,应当由“十大保障支柱”和“四大保障层次”所构成。一旦构建出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和谐,而且可以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走向成熟和定型,并为社会保障立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发展观提出,发展是所有人的发展,在发展权利的拥有、发展机会的享有和发展成果的享用等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义在于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社会保障。包容性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福利需求的满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价值追求相契合,这为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下一步走向提供了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北欧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闻名于世,是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他们享受高福利但是也必须缴纳高税赋。高额的赋税支撑着瑞典高福利的社会保障支出。在瑞典的社会保障支出职能上,政府间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合理的财政分权以及事权与财权的匹配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建设的多层次性。目前国际上已有的3种保障模式:“保险型”、“福利型”和“国家型”都难以满足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需要,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多种所有制的并存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应实行一种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重视社会保障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对于凝聚人心、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宗旨的内在要求。为了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求,既要建立和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必须贯彻为人民谋福利、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兼顾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而传统型社会政策忽视了社会福利的政治前提,忽视了社会政策的民主化,只把提供福利当作社会政策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发展的宗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理论的影响,减少贫困、社会保护、增强生存能力以及对抗社会排斥都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合理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其增加人的可行能力为目的,使社会政策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的有机结合,成为社会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据,主要分析了当今的社会需求和外语学习者的个人需求,认为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未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和外语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因此,大学英语“3+1”课程设置模式下,在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的教学评价中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大学英语改革需要,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劳动权益建立的“残保金”制度,由于征收主体错位、征管体制缺陷、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应建立以失业保险为基础、财政投入为补充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制度,转变投入方式,推进残疾人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风险社会为背景,分析了福利国家的合法性及危机,认为福利国家有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能够适应风险社会条件下民众的需求。但是风险社会的深化给福利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制度危机,威胁着福利国家的合法性基础。福利国家需要适应新的社会条件,以新的发展来化解自身危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社区组织发展与“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的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地域内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工作满足社区及其居民需要的各种组织的统称;而狭义的社区组织,则是指由社区及其居民组建并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的以满足居民社会性需要和社区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各种社会组织。狭义的社区组织在属性上更贴近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的"社会性"本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社区组织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改居"社区在我国大批涌现。尽管"村改居"社区不是一种独立的社区类型,但是,"村改居"社区又具自身的特征,"村改居"社区建设也是决策层、基层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既要考虑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形态向城市基层组织形态转变过程的历史连续性,又要立足于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