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着力改革科技领导体制,制定科学技术政策,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科技投入机制,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且完善高技术产业园,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重视海洋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完善创新政策、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合作等途径,构建了完善高效的国家海洋创新系统,促进了海洋科技发展及生态化海洋综合管理。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围绕海洋创新系统建设,应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科技立法,夯实创新平台体系,牢固树立企业主体地位,建立国内外长效合作机制,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为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发祥地,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其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深入理解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科学团体及产业界的关系,本文梳理分析了近30年来英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从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知识创造体系、创新赋能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国际合作体系5个方面解构各个子体系的主体和职能设计,总结分析了英国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强化宏观统筹、科学团体潜心卓越研究、企业着力创新转化、科技中介专业化服务各居其位、协调互动、构成良好生态体系的特点。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实力与地位变化,建议在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时,注重把握好宏观统筹与微观放权、技术攻关与基础研究、体系的韧性与敏锐性平衡的关系,以更好地推进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从国家创新系统(NIS)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现状、构成及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政府、军方、国家实验室、军方实验室、大学及产业界共同构成的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六边形”模式,并分析了“国防需求牵引”、“市场需求牵引”和“科技自由探索驱动”三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关键环节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进而对日本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阶段的科技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而我国则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科技创新乘数极低.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五次经济长波中。各国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从而在创新战略和政策方面进行系统调整。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创新战略及政策的梳理,研判“十三五”时期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产业以及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调整方面的经验,试图为中国在新的信息技术范式下制定合理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可取经验。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且二者都有赖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适宜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和完善我国创新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各国开始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并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以促进本国竞争力的提高。研究创新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对于加深对科技实践的认识、建立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国情实力的国家创新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现有科技创新理论概要及其不足综合考察熊彼得的技术创新,费里曼、纳尔逊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OECD专家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框架和国内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认识,可知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造、不断补充、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些创新理论是人类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人类共同实践、总结和思考的结晶。归纳起来这些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1)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等从知识生产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各个环节在内的…  相似文献   

11.
严明婕  卢昱成 《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20-121,141
科技中介机构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云南省有关科技中介的立法现状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完善去南省科技中介立法的几点建议,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中介发展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可以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我国创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科技交流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家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对外开放科技计划在基础研究、重大全球化问题研究等方面加强全球合作,有效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为本国发展服务。我国已经初步进行了一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试点,但开放程度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创新效率和水平,宜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科技计划开放相关法规,加强对外资机构参与科技计划的审查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逐步放开,分类管理,重点开放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化问题研究,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发展。科技创新在城市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分别作用于城市系统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北京市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可为我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参考借鉴。未来应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的基础,重点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以人本理念引导科技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国出台四大战略性产业应对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经过15年的繁荣后,成为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创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应对危机,英国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上。纵观2009年英国的科技发展,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英国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相继规划和出台了生命科学、低碳战略、数字英国和先进制造等四大战略性产业,用以应对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政府再造理论对美国、英国等国家政府改革运动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理论指导,并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政府改革运动还存在很多不足,可以借鉴西方“政府再造理论”,促进我国政府改革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进入到制定科技创新规划的新阶段。为更好地学习国外经验,选取制定过7次科技创新规划的西班牙为对象,在梳理其科技研究与创新规划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西班牙国家科技研究与创新规划(2013-2016)》的制定过程和主要结构及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继而分析了西班牙科技研究与创新规划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其对中国制定科技创新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在此逻辑下,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整方程,估算了科技创新乘数.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作用非常之小.正是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较小的科技创新乘数.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剖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科技金融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最后归纳出几点启示,这无疑对保障我国科技金融事业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建设自主创新国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逐步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工作机制正逐渐建立起来,相关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变得多样化,这些都不断地促使我国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结合起来,使得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也促进了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进程。基于此,就我国发展科技金融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深刻剖析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应对对策,对我国更好地发展科技金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概念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比较,指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必须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存在障碍、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以及政策制定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